2010年第35期(总第139期)关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会赴青海省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0年9月5日—10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长刘坚同志率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会考察团一行15人赴青海省实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对外援助司、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联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等机构派代表参加了考察活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何晓军副主任等陪同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心与理事会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增进理事会成员单位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了解,促进理事会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期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考察活动在青海省政府、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协助下顺利完成。

      一、考察活动的基本情况 考察团于2010年9月5日下午抵达青海省西宁市。9月6-9日,在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毛占彪、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李海俊及其他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考察团先后对湟中县、循化县、同仁县的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穆东升和副省长邓本太分别会见了考察团一行。9月10日,考察团一行顺利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北京。

      (一)多方位考察青海的扶贫开发工作 9月6日上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会考察团到达湟中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牧林业资源丰富,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同时是著名的绿色农业示范县。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湟中县最大的蔬菜保鲜专业合作社——青海绿青蔬菜保鲜专业合作社,以及辽援苏尔吉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

      青海绿青蔬菜保鲜专业合作社是湟中县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过程中,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持优势特色产业项目的积极尝试。该合作社采用农户自愿原则,将2个乡镇8个贫困村1758户贫困户的到户资金入股,建成全县最大的蔬菜保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发挥“桥梁功能”、“带动功能”、“保障功能”、“统筹功能”及“增值功能”促进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带动蔬菜加工、包装、储运、交通运输、餐饮和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贫困农户的增收渠道。考察团一行参观了该合作社的蔬菜冷藏和保鲜库,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了解运营状况,并叮嘱负责人搞好质量安全和品牌工作,争取最大效益,让入股农户受益。

       随后,考察团一行到达共和镇苏尔吉村。该村于2008年被确定为辽援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村,通过扶持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抓好基础设施及公益项目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修建蔬菜保鲜库、菜窖等工作的实施,使该村农民彻底摆脱了贫穷,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考察团参观了刚刚建成运行的蔬菜保险库,对该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民服务、注重品牌建设的做法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考察团还走访了苏尔吉村的部分农家,了解其生产生活状况、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农民实际受益情况。

      9月7日,在省政府毛占彪副秘书长及省扶贫开发局李海俊副局长的陪同下,考察团赴循化县实施扶贫考察。循化县是撒拉族自治县,资源和产业都极具民族特色。

      考察团首先到达循化县仙红辣椒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建立于1999年,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以黄河谷地特有的线辣椒为主要原料加工辣椒系列产品,目前已发展成为青海省辣椒加工企业中设备自动化程度最高、经营规模最大、产业化效益最显著的企业之一,是“村企共建”和产业扶贫项目的成功案例,在帮助贫困户增收方面效益显著。企业负责人向考察团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带领参观了辣椒产品生产线。

      随后,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循化县另外一个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青海伊佳民族用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生产开发穆斯林用品及服饰的民营企业,产品远销沙特、阿联酋、巴基斯坦等众多穆斯林国家,是目前中国生产穆斯林用品企业中唯一在中东市场最具竞争力和占领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企业依托“小商品,大市场,高就业”的发展特征为当地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劳动力就近转移,转变少数民族妇女思想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走出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位于循化县县城的总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随后走村入户参观了该公司的村级加工点,这种异地经营的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妇女的就业、增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考察团一行还参观了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研发和经营撒拉族特色刺绣产品为主,产品种类众多,图案多为花鸟鱼虫,构图朴实,细腻生动,色彩鲜艳、明亮,极具实用性。另外,参观了黄河石艺加工厂——循化撒拉族博艺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该公司采用蕴藏丰富的黄河石为原料,经过多年研制,开发和生产出几十种黄河石画产品,产品以天然石材为原料,不经加工雕琢,用其自然形态和颜色,制作出撒拉风俗、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题材多样的艺术作品,深受市场青睐。两家各具特色的工艺品加工公司职工均以当地女性为主,在拓宽女性就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极大地弘扬发展民族特色手工艺,推广民族文化,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9月8日,考察团一行赴同仁县,实地考察保安镇卡加村易地搬迁项目。卡加村原本地处高位石山区,坡陡沟深,交通闭塞,村民生存条件极度恶劣,基础设施匮乏,生活极其艰苦,是同仁县非常贫困的山区。2008年,卡加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新农村风貌建设工程,主抓住房建设、水利工程、人饮工程、供电工程、基层阵地建设、移民后续产业等工作。通过移民搬迁和新农村风貌工程建设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移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建设村美、家和、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考察团参观了移民新村,走访了村民,提出了结合当地特点,发展能人经济、带头致富的建议。

      随后,考察团一行参观热贡艺术馆。“热贡艺术”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以绘画、雕塑、堆绣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流域的一个重要流派。该艺术馆是青海省唯一的藏画研究机构和重要的唐卡工艺品创作和生产基地,并且每年还免费培养十名贫困儿童,因此也是艺术产业化扶贫的重要基地。参观期间,考察团详细了解了唐卡艺术品的创作及学员培训情况。

      9月8日下午,考察团返回西宁,与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的有关同志举行了座谈,就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省扶贫开发局罗松达哇局长介绍了青海省基本情况、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玉树地震受损情况和灾后扶贫开发重建工作进展情况、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思路、扶贫开发目标和扶贫开发新理念、今后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以及落实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的建议等,同时也表达了希望通过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这个减贫交流的国际性平台与更多的相关机构建立联系,通过交流、合作增强青海省扶贫开发能力,积累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刘坚理事长介绍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成立背景、工作开展情况、组织理事会考察的意义,以及此次考察活动的整体情况,并对省扶贫开发局对于本次考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表示了感谢。他在讲话中对青海省扶贫工作以及玉树灾后重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与充分的肯定,并特别提到,在青海省这样自然环境艰苦、经济实力较弱、贫困面积巨大、贫困程度极深的恶劣条件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效实属不易,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的工作做的踏实、到位,结合当地实际特点、紧抓特色产业的思路和做法十分值得赞扬。通过实地考察、举行座谈和听取汇报,刘坚同志总结出对青海的四点印象:一是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在全国首先成立了扶贫开发局,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了扶贫标准;二是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新探索,创新了模式和机制,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扶贫开发道路;三是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扎实,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四是积极推动灾后重建,玉树重建工作见成效。在肯定青海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刘坚同志也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把扶贫思路更加具体化,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好整村推进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二是“产业化经济”要扬长避短,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在发展特色旅游、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多下功夫;三是着力发展“能人经济”,正确扶植能人,带动地方经济;四是加大“雨露计划”实施力度,促进“雨露计划”与九年义务教育、地方特色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速脱贫致富进程。

      9月9日,在青海省政府王胜德副秘书长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参观了青海省海北州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考察了青海湖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情况,对青海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除开展扶贫考察外,此次活动还在刘坚理事长的积极推动下,组织企业家和艺术家开展了慈善物资和艺术品捐赠活动。

      考察团走访了多巴社会福利院,详细了解了湟中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情况,并由企业家为福利院的老人捐赠了100套床上用品,刘坚理事长还捐赠了两幅寄予美好祝愿的书法作品。

      9月6日下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会同青海省政府、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在西宁举办了“慈善书画中国行(青海)”公益捐赠活动,正式启动“慈善书画中国行”公益捐赠系列活动。著名书画家、当代“鹤王”刘谦、著名军旅画家顾正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秦龙清以及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长刘坚共同参与此活动,无偿为青海省博物馆捐赠了45幅总价值约1800万元的书画作品。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春耀及其他相关领导和书画界人士出席活动。

      二、体会和建议       (一)将考察活动机制化。 此次考察活动,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理事成员单位进一步了解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成绩、做法、经验、机遇、困难与挑战,也进一步增进了中心与理事会成员单位以及地方各级扶贫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扩大了中心影响,拓宽了合作渠道,丰富了扶贫活动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各方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今后继续组织开展此类活动,形成机制,争取更多机构更广泛、更充分地参与此类活动。

      (二)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此次考察活动,成员普遍反映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有会议、座谈,实地参观,也有文化活动、慈善捐赠;既看了移民搬迁、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也感受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既看到了扶贫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也看到了贫困群众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考察活动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得收获颇丰。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增加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中心理事会优势及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各方合作。

      组织理事会考察,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一方面是为了推动合作。目前在增进了解方面效果显著,但在促进合作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应以此类考察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心理事会的优势及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后续活动的进展,如开展联合研究、合作项目等,争取让考察活动产生实际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