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规模减贫决定因素与基本经验再认识:进程、效果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王国良

2007年6月20日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国务院扶贫办对“中国大规模减贫决定因素与基本经验再认识:进程、效果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应邀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

    本次研讨会深入研讨中国大规模减贫的决定因素与基本经验,不仅是促进中国扶贫开发经验国际化的重要内容,而且,通过总结中国扶贫开发经验,分析面临的新挑战、探讨未来政策调整的新思路,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的印象中,像这种内容的国际研讨会还是第一次。

    过去近三十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减少了2.28亿;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减至2006年的3550万人,成为全球唯一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三十年来,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政策措施,大规模、持续的推进了全国范围内城乡贫困程度的缓解。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是:

    第一,稳步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转变、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整体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转型,为城乡居民增收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极大地刺激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城乡居民收入长期持续增长的基础。

    第二,逐步优化经济结构。工业化、城镇化的稳步推进以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就业的规模和种类显著扩张,生产和就业的收益不断增加。

   第三,有序转变公共资源投入领域及方式。在农村,逐步扩大财政支农的份额,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对农民生产经营的补贴,普及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并创新传统救济救助制度;在城市,大面积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广泛地为低收入人口提供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救助与扶持。

    第四,坚持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在农村,中国自80年代中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扶贫开发计划。自2000年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来,坚持瞄准贫困人口,坚持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为工作重点,创新扶贫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机制,既注重区域、社区的整体发展,又关注贫困农户的个体需求,农户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扶贫效果得到了新的提高。在城市,对在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中产生的下岗失业人群以及传统弱势人群,采取各类扶持措施,努力拓展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与扶持救助,为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其生活负担。

    尽管中国城乡贫困程度得到了明显缓解,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的扶贫开发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农村剩余贫困规模依然庞大,贫困人口分布更为复杂多样,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减贫难度显著增加,贫困群体弱势地位仍很突出。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新增失业人群的压力依然很大,相当部分贫困和低收入人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扶持和救助,农村流动人口转为城市贫困人群的可能性明显增强。此外,近几年,中国整体经济增长质量面临诸多挑战,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拉大,新时期的减贫与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

    针对上述城乡致贫因素的新变化、贫困状况的新特点、贫困群体发展的新需求,中国政府将继续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巩固已有成果,开创新的局面。

    第一,将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产权制度、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体系改革力度,促进城乡发展要素和产品流动,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公平的增加收入的条件。

    第二,将进一步优化公共投资的领域和结构。把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公共投资进一步向落后地区、弱势产业和贫困人群倾斜,切实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城乡居民参与市场经营和就业的机会,增强落后地区和弱势产业的发展能力。同时,适当调节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例关系,兼顾就业规模的增长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

    第三,将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继续巩固普及基础教育的成果,增加对师资力量培训和学校基础设施维护改造的投资,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落实减免学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的政策;不断扩展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的范围,增加政府分摊的份额,改善筹资与管理机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加大农户生产、生活微观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和逐步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对传统保障救助人群的扶持比例。在城市,继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完善就业市场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劳动保障法规,努力扩大城镇地区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实施机制。

    第四,将进一步加大专门针对城乡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在农村,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更加注重贫困地区的社区发展,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坚持和完善已被实事证明具有突出成效的扶贫开发方式,创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持续提高扶贫效果。在城市,继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规模,提高转移支付扶持的比例,确保贫困和低收入人群能基本上享受到基本服务,努力降低其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生活负担。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解决本国贫困问题的同时,始终积极参与全球减贫事业。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增加对贫困国家的发展援助。作为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5年5月在北京共同组建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全面开始履行职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中国政府将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切实加强与各发展中国家在减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中国家推进减贫事业需要国内外减贫与发展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发展实践者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对话。今天,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布鲁金斯研究所沃尔芬森发展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国内各主要学术机构的专家以及国际机构的代表汇聚一堂,总结中国减贫的决定因素与基本经验,分析中国减贫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探索中国减贫未来的趋势与努力方向,就是促进这种交流和对话的一次具体行动。

    应该说,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减贫经验的结果,国际社会多年总结的反贫困经验使中国扶贫少走了许多弯路,避免了一些挫折和错误。因此,我希望各位在研讨中就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多发表意见。比如:

    一、什么是30多年来中国大规模减贫的决定因素?

    二、中国扶贫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哪些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启示,可供借鉴?

    三、中国扶贫开发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需要完善、提高,需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

    四、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交流分享各国的扶贫经验,真正做到中国经验国际化和国际扶贫经验中国化?

    这种国别、机构间的交流研讨,是全球减贫事业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同时也极具挑战性,可喜的是已经开始了,本次研讨会就是良好的开端!我相信,在诸位的共同努力之下,研讨会一定能够实现预定目标,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共享经验、交流成果做出积极的贡献。

    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