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庄的幸福密码——中国扶贫经验在缅甸实践纪实(转载)

2020年的雨季和往年一样如期而至,缅甸内比都市敏彬村和埃羌达村的村民在新鲜湿润的空气中感受着新的变化:村里的泥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摩托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手摇井成了水龙头,从浅表水到深井水,村民们“喝上洁净水”的梦想成真。而生机勃勃的庭院农作物,窗明几净的村小学、门类齐全的村卫生室,让曾经饱受贫困、环境脏乱、看病难困扰的村民们对生活满怀幸福的憧憬。

3年来,发生在敏彬村和埃羌达村的变化,让当地人知道了一个新词:精准扶贫。也记住了一份特殊的情谊:来自“胞波”专家的真情帮扶。

中国的减贫成就,世界瞩目,中国的减贫经验,世界共享。中国减贫成就和经验,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为共建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缅甸出席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正式提出了开展东亚减贫合作的倡议。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建立了落实东亚减贫合作倡议部门间协调机制,确定首先选择老挝、柬埔寨、缅甸三国作为第一批重点合作国家,在减贫和农村发展领域开展示范合作项目。由中国政府提供主要资金和技术支持,借鉴我国扶贫开发的工作经验,在三国六个项目村开展社区综合发展示范项目。项目正式名称为“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

中国经验,幸福密码

2017年11月19日,中缅两国共同签订《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实施协议》。作为离缅甸最近的中国省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缅甸部分)由云南省扶贫办负责,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具体实施。“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为期3年,地点为距内比都市80公里的莱韦镇敏彬村和距内比都市61公里的达贡镇埃羌达村。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民生改善、机构能力建设、经验分享及技术援助与咨询等,减贫成果将惠及1481户农户6700余人。

这是中国首次开展的对外综合扶贫项目,也是云南省首次承担的对外综合扶贫项目。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作出批示,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省扶贫办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推进项目实施。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是中国第一次以国内派遣常驻专家和受援国人员共同组成联合管理办公室的方式开展减贫合作的项目。自2018年1月23日至今,省扶贫办已先后派出3批共12位常驻缅甸专家和20余名短期专家赴缅甸工作。

截至2020年8月,“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已完成项目总进度的70%,“扶”出了实效:路通了,两个村村内道路由泥路变成了水泥路;电通了,太阳能路灯也已点亮;水通了,村庄里的1282 户农户都喝上了清洁的饮用水;财通了,为了改善生计而实施的水稻示范种植、庭院经济种植,让村民们吃得丰富了,兜里富余了;村子变漂亮了,环境治理,让青山绿水,田畴村舍有了乡愁;日子幸福了,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所,让健康有了保障……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人们,感受到了巨大变化,对“幸福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幸福是在家乡就能过上好日子。没有土地,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埃羌达村村民吴昂梭温在庭院经济项目的支持下,租地种上了时鲜蔬菜售卖。新生活让他很兴奋:“我在自家院落里就能挣钱!感谢中国政府的援助,让我迎来甜蜜新生活!”

幸福是不用花钱就能喝上干净的水。同一个村的杜钦秋以前最大的苦恼是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打开水龙头接取洁净水:“快听,水哗哗流的声音。我们再也不愁没水喝。中国项目,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幸福是有了遮风挡雨的教室。埃羌达村的八年级学生耶德娜瑞明亮的眼睛闪着光,“我现在可以在明亮宽敞的教室和图书馆里看书,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中国项目给我们打开了希望之门!”

幸福的背后,是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在缅甸的落地。从基础到产业,从扶贫到扶智,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减贫经验的力量。

在项目支持下于2019年到上海参观的缅甸农业部农村发展司司长康佐由衷感叹:“中国农村的发展让人吃惊,中国取得的减贫成就无与伦比!缅甸应该学习中国的经验。”

通过项目学习到实用技能的貌觉觉不再担心以后的生活:“项目建设会优先雇佣村民,我学习到了建筑技能。等这边的工作完了,以后可以去邻村建房。”

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也曙光初显。“看到纪录片中的中国村庄,我觉得自己的家也能那么美。”跟着项目组专家到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参观后,敏彬村的村民有了环保意识。在村里组织下,小学生环保服务队每周都要去村里的社区中心捡垃圾,保证让自己的家园干干净净。

从原来靠天吃饭的简单日子,到现在有发展方向有致富路子的新生活。如杜钦秋所说:“没有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的实施,就没有今天的埃羌达村。”她希望,更多的村子能像埃羌达村一样走上脱贫发展的道路。中国标准,助力脱贫

跨国扶贫,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困难远远大于国内。中国方法是否适用?中国标准能否通行?中国模式能否奏效?

缅甸项目,共有六大类30个子项目。“贯彻的是中国脱贫攻坚中精准扶贫的理念,参照的是开发式扶贫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既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等“硬”工程,也有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等“软”工程。前者需要缅方官员和专家的认可,后者需要当地村民的参与。

专家组一进入缅甸,问题就接踵而至。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方式的不同,让项目在开始时困难重重。80%的工作放在了沟通、协调上,从图纸设计,到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讨论直至达成共识。

“中国援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是示范合作项目,那工作中就一定要体现“示范”和“合作”两个关键词的作用。中缅双方在工作中常常“争吵不休”,讨论问题要“吵”、设计图纸要“吵”、工作方法要“吵”……

但双方都知道,所有的争执都源自认真。中方希望借此项目,将好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缅甸具体实践,也为今后中国开展类似的国际减贫合作项目提供示范。缅方也希望通过项目传达他们的理念和需求。彼此坦诚相待,认真探讨,最终才能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让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争执来自村小学的建设。中方专家认为,学校的建筑应在确保工程质量最优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而缅甸目前全国通行的统一样式学校建筑,并不能达到质量最优的标准。于是,把学校建成什么样?成了双方争论最多的话题。“作为一个援外扶贫项目,对等非常重要。必须要在对方理解、同意甚至完全支持的前提下,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第二批专家组组长许雯莉深知沟通的重要性。在一次次讨论后,中方尊重对方习俗,决定在保留学校固有外形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修改,最终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第三批专家组未能按原定计划赴缅,尽管中缅双方保持邮件、信息沟通交流,但项目推进缓慢。在缅甸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情况下,第三批专家组依然“逆行”前往缅甸,全力推进项目实施,确保中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按要求圆满收官。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中缅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第三批专家组组长姚倩深有感触。“把中国减贫经验带到缅甸,既是让两个项目村有实实在在的变化,更应包含经验的探索、人才的培养。中国的减贫经验只有和受援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2019年11月,第十一届东盟农村发展与消除贫困部长及系列会议在缅甸内比都召开。来自东盟10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共91名与会代表在实地考察埃羌达村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认为这是一个标杆式的国际减贫项目。

“中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得到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商务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缅甸政府各级官员、项目村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与认可。中国专家,以心换心

“从三分欣喜七分疑惑的‘你们真是来帮我们的吗’,到发自肺腑满怀真诚的‘谢谢’,这个变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真心帮扶带来的民心相通。”作为首批到缅甸的专家组组长,李点斌最能体会这种“变”。

第一次到村里时,村民们看他的眼神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村民们对来自中国的专家很友善;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扶贫项目又很不信任。有村民追着他问:“你们从那么老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帮我们改变生活?你们要从我们这儿带走什么?”李点斌说:“我们只想带走更加深厚的‘胞波’情谊。”

随着项目的推进,村庄的变化,笑脸,成了中国专家们3年来最常面对的表情。

产业的培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项目组将提升当地的传统产业作为重点,开展水稻、花生、芝麻的良种良法示范。40英亩的样板田,产量比原来翻了一番。看到实效的村民纷纷加入实用技术培训班,进行科学种养殖,收入明显增多。不仅如此,劳务输出也让村民们受益。在项目组和中国驻缅大使馆的帮助下,敏彬村的5位女性村民到内比都附近的制衣厂务工,平生第一次有了工资收入。

在越来越好的生活中,村民更为获得了各种技能而喜悦。

吴莫觉缪,敏彬村项目实施小组长,则因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笑得开心。“项目让我学习到很多振兴农村发展的经验,中国的精准扶贫方法为我们村提供了有益借鉴,村子会越变越好。”

对杜依依敏来说,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教育上。作为敏彬村学校的校长,她最快乐的是村里有了崭新的校舍。“学校发展好了,乡村教育也会得到大发展。这样的减贫项目,会让缅甸的每个贫困村都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个故事经常被专家组提及,敏彬村原来的水是浅表水,易得结石。村民们不得已只能买矿泉水喝,但非常节约。一瓶矿泉水需要500缅币,日均收入仅有几千缅币的村民却舍得把矿泉水送给中国专家喝。首批专家组成员尤官源一年后再到村里时,认出他来的老奶奶追着给他送矿泉水的场面,让现场很多人感慨不已。

这是以心换心得到的真诚回馈。

相似的场景,暖人的故事,时常在两个村上演。恰如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黄云波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云南与缅甸一衣带水,山水相连,中缅两国胞波情谊源远流长。这个项目让两个村的群众感受到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必须践行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用心用情做出成效,推动中国减贫经验在缅甸开花结果,让中国减贫经验更多惠及缅甸百姓,更好促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