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简介: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甲甲沟村

甲甲沟村位于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乡西北部,距州府西昌市50千米、普格县城37千米,紧邻G248国道,面积9.6平方千米,耕地1815亩,平均海拔2200米,地势起伏大,气候以山地高寒气候为主,属典型的高寒二半山地形。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10户11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523人,贫困发生率45%,经济收入以种植烤烟、马铃薯、苦荞和畜牧养殖、外出务工为主,群众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增收产业单一和基础设施脆弱,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甲甲沟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新村新寨与自然环境合理融合,推进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不断夯实民生基础,构建“一核三治”基层治理机制,闯出了新村幸福路。

党建引领、“一核三治”,综合治理。以党支部为核心,全面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一核三治”基层治理机制,成立了红白理事、治安联防、禁毒防艾、纠纷调解、巾帼服务、党员攻坚、环境治理等组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明晰奖惩制度,设立移风易俗监督巡查员和“一月一通报”,倡导厚养薄葬、邻里互助、文明清洁等新风尚;常态化开展整治规范车辆停放和卫生整治评比。

统一规划、系统配套,建设新居。坚持多规合一,坚持工作例会,注重安全住房、水、电、路、排污、绿化、党群活动中心等同步进场、同步协调、同步施工、同步推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坚持保持彝乡风情特色,配套前庭后院,体现农村民居特色要求,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两个方案实施安全住房建设,初步实现了产村相融、功能完善。

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增收致富。集中流转一、二组闲置地块100亩发展冬桃水果产业,吸引附近农户种植100余亩。种植大户流转贫困户土地,发展优质烟叶300亩;统一规划原居住地荒地,实施退耕还林,集中连片种植2900亩红花椒和云南松基地;集中安置点正在建设100亩特色果蔬大棚作为村集体经济,为贫困户就地务工增加收入创造便利条件;开展建筑、餐饮、电焊电工等技能培训,确保了250名青壮年都能熟练掌握1门就业技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287人(贫困户85人)。协调发放鸡苗 6600只。

主要成效:基础条件改善,新村风貌初现。全村新建安全住房262套,改建28套,风貌提升310套,群众安全住房全部有了保障;硬化组道路5.5千米,建成排污管网18.7千米、排污处理站2座、村民文化广场3处,配套太阳能路灯180盏;实施4.5千米干道绿化,建成全县首个集中安置点民事代办点,设置4个窗口,落实“一站式”服务,开展便民服务1500件。社会事业进步,推进学前学普建成1个“一村一幼”教学点,教育保障全覆盖;建成了卫生室、文化室、村村响广播站、民俗文化院坝等,医疗、文化活动有了保障;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制作以彝汉双语形式的公益广告、谚语警句教化于人。产业不断优化,村民增收稳固。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外出务工等途径助农增收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0元,贫困建卡户的人均纯收入超7700元。投入扶持金35万元与普格三阳公司合作代养小尾寒羊47只,已实现集体经济代养分红2.8万元。未来,还将依托就近的螺髻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胆试大胆闯,有序实施乡村旅游。如今的甲甲沟村初步实现了多业并举,结构优化,群众的稳定增收有了充分保障。群众积极向上,基层治理提升。团结和睦、互助互帮、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勤俭节约、干净卫生等新风正气正成为新风尚。“一核三治”基层治理体系、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评比等制度体系作用积极发挥,村民行为得到了较好约束、规范,基层治理能力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