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简介: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

海雀村位于赫章县河镇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千米,距县城所在地110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全村总面积 11.8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80亩,辖5个村民组,229户960人,其中苗族占95.1%,彝族占4.9%。在20世纪80年代,全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年人均纯收入33元,人均占有粮食107千克;到2012年,仍有贫困人口91户36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4.3%。1985年6月2日,《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 期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为题报道了赫章县的贫困状况。当时,仅海雀村就有3个村民组11户人家缺粮断炊,大多数农户生活十分艰难。苗族大娘安美珍家中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全家 4 人仅有3只碗,一年缺盐断粮3个多月。这篇报道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1985年7月,刚就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海雀村视察调研,被这里的恶劣生态和极度贫困所震动。1988年6月,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此,中国脱贫攻坚的大幕就在海雀村拉开了。

近年来,海雀村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精神文明等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化精准扶贫,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30年的扶贫攻坚历程,海雀从“不具备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乌蒙贫困山区,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发展新路子,创造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科学发展”的“海雀扶贫模式”,铸就了“中国反贫困典范”,由昔日“苦甲天下”到如今“林茂粮丰”。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雀村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探索出了“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的“十子法”。

一是狠抓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过去的海雀村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是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从1987年冬开始,在原村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的带领下,海雀人义务投工投劳,一代接着一代干,用了30多年时间,将全村30多个荒山头全部穿上了绿装。目前,全村共有林地13400亩,户均 60.4亩,人均15.4 亩,森林覆盖率达 70.4%,林木价值达8000万元以上,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1995年3月,海雀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选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文朝荣被评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系统先进个人”和 “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14年9月,海雀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选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二是狠抓基础建设,提高生活质量。过去的海雀村是无卫生所,无供销点,无学校的“三无村”。村民生病、购物、读书要步行12千米到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只有瓦房12户,其余是茅草房114户、杈杈房42户,家家人畜混居,晴天尘土飞扬臭气扑鼻,雨天稀泥烂浆无处下脚,80%的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被人们称为“苦甲天下”村。针对上述情况,海雀人一方面积极争取支持,一方面动员全村群众自力更生苦战贫穷落后。首先,组建住房修建互助组,通过国家补贴,群众出工出力的方式,完成全村房屋改造,到 2016年户户住上了美丽的黔西北民居。其次,不断加大合作医疗力度,新建了卫生室,结束了村民无医无药的历史,实现了祖祖辈辈就近就医看病的愿望。目前全村参合率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再次,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修建了3000 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成4500平方米的生态公园。与此同时,全村加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通村公路14 千米、通组路5.5 千米,村民组联户路实现无缝对接和院坝硬化全覆盖。海雀村大力实施村寨道路、农户庭院硬化、农村改厕、改圈、改灶等“三改”工程民生改善,建设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照明、文化活动场所等设施,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海雀人在崇山峻岭中实现水、电、路、讯、广播电视五通和医疗卫生保障,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

三是狠抓产业发展,拓宽增收门路。过去高寒边远的海雀没有产业基础作支撑。海雀人采取“村建党委、企业建支部、村民组建党小组、党员联贫困户”的方式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创建了一批产业园。通过流转土地、财政资金入股企业建立了20万羽的养鸡场,养鸡场每年向村集体上缴20万元资金,54户入股贫困户年户均分红2727元,同时吸纳贫困群众20人就业,年人均收入30000元以上。村委会用厂房入股服装厂,解决了贫困户26人就业,月平均收入2500 元。引进种植优质矮化苹果 500亩,覆盖农户229户,户均增收5000元。合作社将54户214人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发展养牛业,户均2头以上,户均增收4000元。在抓好长线产业的同时,合作社重视当年增产增收产业,加大中药材、食用菌、种薯、蜜蜂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50户贫困户200人增收脱贫。随着产业发展壮大,除吸引本村人员回乡创业就业外,还激发了那些“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懒汉富业兴家的热情。目前,海雀村的集体经济已达到150万元。

四是狠抓文化教育,强化素质提升。过去的海雀村科技文化滞后。20世纪 80 年代,全村只有5人上过小学,其余都是文盲。近年来,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海雀村解决了师资、校舍问题,建成寄宿制学校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并对高中(中职)以上26名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现在全村有小学文化580人,初中文化(含在校生)186人,高中文化(含在校生)45人,大学文化13人。文化素质的提升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推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民风的改善,提升了人们的文明程度。往昔吵架斗殴现象不见了,“酒疯子”们清醒了,家庭邻里关系顺畅了,全村呈现一片团结和睦景象。

“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这是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常对村民说的一句实在话。从1987年冬季开始,文老支书就带领全海雀人民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将30多个山头全部穿上了绿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子。2014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220人,已脱贫49户210人(1户10人为兜底户),实现了全村贫困人口有效清零,2016年实现贫困村退出。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680元增加到2018年末的10611元,贫困人口从91户360人减少至1户10人(兜底户),贫困发生率从44.3%下降为0。

海雀村被列为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从2020年5月11日开班至8月18日结束,共培训省委党校第55期厅级干部进修班等26个班次,培训学员1084余人次;共接待中央组织部、新华社等27个单位228名领导、专家考察调研。海雀村实现培训收入67.6765万元,民宿群众可按股分红68829元,解决就业人员24人,群众就业收入7324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