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简介:云南省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

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是一个佤族文化保存独特而完整的佤族自然村寨,是世界佤族研究中珍稀的原生态自然村落,位于西盟县城东面10千米处,有15个村民小组,706户2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117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7%。“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见屋走到哭,望着山走得瘫”曾是秧洛村群众出行难的真实写照。实施脱贫攻坚战后,秧洛村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实现“千年安居梦”;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甘蔗、畜牧等支柱产业,实现产业脱贫一批;传承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不让一个贫困妇女掉队,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2019年,秧洛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40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9万元。秧洛村短短几年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

实施安居扶贫工程。秧洛村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通过政府补助4万元(省级每户补助2万元、市县每户补助2万元),群众自筹剩余部分的方式,实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安居扶贫”工程。秧洛村706户群众全部有了安全稳固的住房,实现了“千年安居梦”。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投入1223万元(其中上海对口帮扶资金351.12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个,实现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技术培训“四个全覆盖”,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不返贫。在甘蔗产业上,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西盟昌裕糖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甘蔗收购协议,种植甘蔗1960亩,年产量6860吨,带动农户160户,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在茶产业上,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茶厂(合作社)提供化肥等生产资料,收购农户采摘的鲜叶或加工的初产品,农户获得订单收入;种植茶叶1200亩,年产值80万元,带动农户175户,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在生猪产业上,投资128.3万元,建成4个冬瓜猪仔猪繁育基地,采取“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200户626人,由养殖大户代养贫困户能繁母猪,并每年向贫困户提供3头仔猪,按照每头600元计算,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增加收入1800元。在中蜂产业上,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通过“政府配蜂、企业养蜂、社会培训、订单收购”的方式,引进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整合涉农资金和上海市黄浦区帮扶资金扶持到户,受益农户委托合作社(村集体)入股企业,设置公益性岗位把资产收益分配到户,按协议约定,企业需支付每箱(群)蜂蜜订单款800元。目前,全村养殖中华蜜蜂356群,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在肉牛产业上,采取“龙头企业+平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养殖肉牛74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22人。资产收益分红用于设立村集体公益岗位37个,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安排岗位任务,贫困户通过完成岗位任务获得资产收益分红,实现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 

传承民族文化,“妇女脱贫”之佤族织锦。秧洛村博航十组建立4个“佤族织锦妇女脱贫工坊基地”,引进“西盟印象”,通过“公司+基地+妇女+非遗”的扶贫模式,开设“江三木落职业培训学校”“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帮助广大妇女实现就业脱贫。目前,已培训农村妇女3000余名,有2000余名妇女成为手工织锦能手,每人年均收入达64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2016年,博航十组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成为云南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基地。

主要成效:村寨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精准扶贫、精准安居”,以前杈杈房、石棉瓦房,变成了现在的一幢幢具有佤族文化特色的新房;当初的一条条泥巴路变成了一条条顺畅的水泥路;庭院平整干净,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这是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取得硕果的真实写照,真正实现了“一步”入小康。群众素质全面提升。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全面破除,不愿贫、不愿穷、不甘落后的念头自觉萌生。“共产党好、总书记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乡风文明持续向好。通过倡导社会新风,发动群众订立村规民约,自觉遵守“红黑榜”制度,引导村民改变人畜混居“脏乱差”的陋习,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的“五乱”现象已成为过去,展现给人们的是“一村一景”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村寨。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在解决安居扶贫的同时,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蜂、肉牛、甘蔗、茶叶等特色产业,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8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9万元,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