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简介:云南省西盟县中华蜂养殖项目

西盟县过去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欠发达县份,农业人口数达2.4万户,产业以粗放型传统农业为主。“挖地挖到日头落,面瓜稀饭炖一锅”“雨时求晴旱求雨,生怕苞谷少两斤”曾是西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产业小散弱、产品销路窄、群众增收难。为有效破解这一困境,西盟县精准选择中蜂为主导产业并大力发展,创新实施“托管式生产、孵化式培训、点场式联动、深度式打造”的扶贫模式,以班母村富母乃中华蜂养殖繁育基地为中心点,辐射带动7个乡镇养殖场,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环境好”的绿色融合发展新道路。

“托管式”生产,建立减贫带贫机制。班母村中华蜂养殖基地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基地,县政府先后整合各类扶贫资金5750万元(其中上海对口帮扶资金32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到贫困户,贫困户再将到户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社)与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中华蜜蜂养殖销售项目合作协议,统一托管公司集中养殖,以每群800元的价格购入优良中蜂,带动贫困群众抱团发展产业,实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通过将中华蜂养殖作为群众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养殖中蜂7万群,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230户31469人,实现农户户均养殖蜂群7.5群以上,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养蜂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甜蜜事业”。

“孵化式”培训,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积极整合各类技术资源多渠道开展孵化式培训,实现从托管养殖到独立发展的转变。县政府统筹整合农科、人社等行业部门培训资源,采取“理论讲授+实战操作+定时定点”的模式,精心组织开展中华蜂养殖深度培训,培训时长1—3个月,解决了群众思路贫困、素质贫困问题。已开展“深度培训”3期,培训764人。在经营主体层面,依托村集体(合作社)采取“以工代训”(村集体按照每500群中华蜂安排1个培训岗位到企业以工代训6个月)和“巡回指导”(企业结合产业布局定期不定期到村组养殖点开展养殖技术指导与推广)的方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村集体(合作社)至少有2名以上农户熟练掌握中华蜂养殖技能。

“点场式”联动,建立科学推广机制。结合县域蜜源植物分布和产业发展需求,以中心养殖点为基础,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周边养殖场和周边农户发展中蜂养殖,不断夯实中蜂产业基础。以富母乃中华蜂养殖繁育基地为中心点,辐射带动7个乡镇养殖场。明确每个乡镇建设1个中心点,7—8个养殖场,每个养殖场配套三通一平、生产用房、生产设备、生活设施和2—3名孵化式培训后的养蜂能手,负责做好养殖场生产管理和本区域养蜂技术传授,同时还与周边农户签订承包养殖协议,共同壮大中蜂产业。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养殖场32个,蜂蜜产量142吨、产值700余万元,吸纳务工就业130余人,月人均增收2000余元。

“精品式”打造,建立品牌提升机制。依托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的市场影响力、知名度和企业文化,融合西盟特色精心打造符合市场标准、契合群众需求的蜂蜜产品。县政府逐步完善蜂种管理、蜜源保护、农药管控等措施,为中蜂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广乘消费扶贫、电商扶贫之势,深入开展蜂蜜产品平台推广、直播带货等。当前西盟蜂蜜产品已上线京东、淘宝等平台,进驻各类超市。

主要成效:养蜂产业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将中华蜂养殖作为群众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养殖中蜂7万群,带动建档立卡户9230户31469人,实现农户户均养殖蜂群7.5群以上,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培养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开展中华蜂养殖“深度培训”,每期培训班在第一期基础技能培训中遴选5—10名优秀学员进行第二次深度强化培训,并开展严格的技能测试,直至群众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目前,全县已建成中蜂养殖场86个,100多名学员经过深度培训,回村承包养殖中蜂,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效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发展蜜蜂产业,在带来致富机遇的同时,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也间接地增强了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019年,全县绿色GDP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96.3%,逐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