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安徽省固镇县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农粮驿站+网点+贫困户”脱贫模式。该模式将产业和电商深度融合,从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线上零售和线下批发着手,从生产端直接带动贫困户进行农业生产、订单生产,从农副产品加工端带动贫困户就业,从销售端带动经过培训的有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产品销售。组织化经营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投身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推动其对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新要求,带动全县220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固镇县的“农粮驿站”电商扶贫平台为全国各地农村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以被各地引入运营,也可以合作合营,甚至加盟发展。
背景
固镇县是农业大县,通过长时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电商等带动型扶贫产业,现有参与带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9个。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724户,发展产业项目27283个,产业扶贫项目到户覆盖率达99.2%,户均产业项目2.33个。
对农业产业扶贫来说,种出来农产品、养出来鸡鸭鹅都只是第一步,贫困群众无法及时准确获取市场信息、产品销路受限是主要的困难。因此,解决农产品滞销、拓宽销售渠道、对接农户生产与消费端才是农业产业有效发挥扶贫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固镇县将农业产业和电商深度融合,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农粮驿站+网点+贫困户”脱贫模式,解决了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农产品信息不准、销售困难的问题,把当地农产品市场通过电商平台推向全国,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项目实施
固镇县通过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建立“农粮驿站”,由企业投资管理、市场化运营,探索出“农粮驿站+网点+贫困户”脱贫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贫困户大幅增收。同时,他们建立质量检测体系,助推农产品生产环节标准化发展。
1.吸引人才返乡投资创业,建立“农粮驿站”电商销售平台
固镇县发布的“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黄计亮回家乡创办安徽省绿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粮驿站”电商销售平台,投资约600万元(合90万美元)且全部自筹。
2.通过“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路
采取“农粮驿站+网点+贫困户”的运行模式,通过线上零售、线下批发,线上展示、线下追溯,采取流转土地、订单采购、整合鲜活农产品等方式,利用“互联网+”销售贫困户自种自养的特色农产品。具体过程是消费者在“农粮驿站”App上将准备采购的农产品下单确认,“农粮驿站”客服接到订单后按照主粮类、家禽类、蔬菜类、蛋品类等进行区分,采购人员按照订单数量将市场前移至贫困户家,上门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然后送至固镇县统一的定点屠宰、加工场所,农产品经初步加工后,被送至“农粮驿站”检测包装处理中心进行检测、溯源贴码、包装、装箱、发货,本市订单产品通过贫困户快递队伍送达,外埠区域订单产品通过快递公司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农粮驿站”统一负责农副食品的收集、食品安全管理、售后服务工作。
3.企业运营与市场化管理,建立质量检测体系
“农粮驿站”的运营、管理及App平台网站的维护均由安徽省绿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同时,“农粮驿站”对上架农产品进行质量监管,推动生产环节标准化,建立质量检测体系,确保销售的农产品达到质量要求。为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农粮驿站”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农展会、超市等积极推介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成效
1.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销量大增,贫困户大幅增收
目前,在“农粮驿站”上销售的农产品已达200余种,固镇大米、五谷、黑花生、西瓜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农粮驿站”带动2200余户贫困户,其占全县贫困户19%,实现年户均增收将近6000元(合900美元),增幅达71%,实现了稳定脱贫。由于农产品网上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当地价格,因此推动了贫困户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
2.“农粮驿站”增加了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农粮驿站”为农户生产提供保障,不但有利于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出更多、更好符合客户需求的农产品,而且将逐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
3.“农粮驿站”在当地多个村镇复制、规模化发展,将推动当地电商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粮驿站”在政策引导下,采取公司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已经完成了在陡沟村级和刘集镇级扶贫电商试点工作,在固镇县所有乡镇建立镇级运营中心,正在按计划分批复制陡沟村级电商带贫发展模式。目前,“农粮驿站”上已开设农家电商小店36家,其中贫困户开设的有18家。未来将会建成集运营管理、订单处理、售后服务、AI视频监控于一体的“农粮驿站”县级数据中心,推动电商扶贫向现代农村精细化电子商务迈进。
4.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
“农粮驿站”的投入运营带动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道路、宽带网络、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教育、医疗、基本养老等公共服务逐步提升。
真实故事
2018年端午节期间,“农粮驿站”组织贫困户按照传统工艺包制咸鸭蛋和红豆沙等4种馅料的成品粽子,严格控制加工卫生条件和标准,再进行包装贴标后销往全国各地,一周内销售5万个粽子、6万枚咸鸭蛋等,销售额超20万元(合3万美元)。仅此一项就帮助18户贫困户每户增收1500元(合224美元),增幅达35.8%。
经验与启示
1.培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农粮驿站”采取抱团发展、规模化生产,形成了全方位、更紧密的农业产业链条,对贫困户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带动贫困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采取生产、技术培训、加工、网络销售“全链条”的生产经营方式。这都是现代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2.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电商销售要向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发展
农业产业和电商深度融合,可以从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线上零售和线下批发着手,从生产端直接带动贫困户进行农业生产、订单生产;从农副产品加工端带动贫困户就业;从销售端带动受过培训有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户内产品的销售。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将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投身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将增强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意识,拓宽他们的脱贫致富路。
文章来源:《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
《全球减贫案例集》简介
2018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7家减贫权威机构首次联手,向全球减贫和发展领域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征集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的成功实践。现已开展两届活动,由7家机构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优秀案例216篇。《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从首届活动的110个最佳案例中精选出40个案例汇编成集,在“2021全球减贫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