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三星”)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产发展、保留村庄生态环境及倡导乡风文明、提高村民收益,合作开展了“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项目选择了两个典型的贫困村,即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十二盘村和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作为项目实施村。该项目不仅投资当地村庄硬件建设,而且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期望。该项目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扶贫工作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团队提供支持;二是依托当地特色,打造本土脱贫模式。
背景
中国三星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了“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把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建设成美丽乡村,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乡村脱贫和发展。
该项目选择了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十二盘村和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作为项目实施村。两地都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村,贫困户数量集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观念落后,生活条件差,村民收入多是靠天吃饭。近年来,随着与相邻乡镇、村庄的差距越来越大,村民增收、改善生活条件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不仅投资当地村庄硬件建设,而且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期望。
项目实施
2014年11月,中国三星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启动“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并选择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十二盘村和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作为项目实施村。项目周期为3年,每个村投入1500万元(合222.47万美元),合计投入3000万元(合444.93万美元)。2018年,双方达成协议,开展第二期合作项目。中国三星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合148.31万美元),共投入3000万元(合444.93万美元),用于建设5个高端民宿产业帮扶村和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精准扶贫范围,助力脱贫攻坚战。
1.合理选择项目实施地点
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十二盘村位于薛镇北部山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没有特色产业。因此,当地政府组织十二盘村村民进行易地移民搬迁,建设薛镇北部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区。2014年年底,中国三星、中国扶贫基金会及美丽乡村项目团队、资源开发部团队先后两次实地考察,了解安置区情况,同当地政府做好项目衔接工作,摸清当地产业发展状况,沟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搬迁安置区后续村庄发展的模式。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面临耕地不足、产业缺失、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等问题。经考察团实地调研发现,该村具备良好的地理、自然资源优势,是野三坡风景名胜区门户,距离核心景区半小时车程,具备与野三坡风景名胜区深度联动的潜力。同时,全村拥有近几十栋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具备改造利用价值潜力的闲置民宅,可创新打造特色乡村民俗产品及太行部落;以花椒、麻核桃、山杏、柿子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数百亩,具有加工、包装成特色旅游商品的实际潜力。
2.搭建详细的项目组织架构,明确项目分工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整个“美丽乡村—分享村庄”公益项目的执行方,建立专门的美丽乡村项目团队驻点协助项目实施,并有资源开发团队协助开展两个村庄建设。
在“分享村庄—薛镇北部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区”项目启动之前,安置区民居与基础设施已由当地政府规划完毕。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美丽乡村项目团队在政府基础设施规划下,支持民居及基础设施建设,并协助十二盘村进行产业规划、建立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
▲“分享村庄—薛镇北部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区”项目组织架构
在“分享村庄—涞水南峪村”项目执行中,当地政府参与度低。经专家研讨、中国三星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确定建设与发展规划,从土地流转、房屋搭建到装潢布置、产业发展等都由项目团队自主实施。
▲“分享村庄—涞水南峪村”项目组织架构
3.全面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条件
两个项目都全面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设施条件,集中新建、修缮住房,安装自来水管道,修建水冲式厕所,使农户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项目完善道路、水电及文化广场、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
▲民宿外景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为了让搬迁居民在搬迁后有稳定的增收途径,薛镇北部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区发展了奶山羊养殖与柿子树种植两大产业。安置区引入陕西富地银州现代农业公司建立奶山羊养殖基地,同时流转承包300亩土地用于种植柿子园产业,最终形成“柿子园—奶山羊”产业链。
南峪村依托交通便捷、独特的自然资源等优势,发展民宿产业。该项目将原有破旧的房子进行现代化装修,作为农家宾馆使用,同时以花椒、麻核桃、山杏、柿子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数百亩,通过加工、包装成为特色旅游商品,增加了民宿产业的收入。
▲民宿内景
成效
1.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薛镇北部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区已完成120户居民的房屋建设,居民告别原有山区破旧的土坯房,陆续搬进新社区。以前村民在老村只能靠天吃水,如今新居家家都有自来水;告别传统旱厕,每户均修建水冲式厕所,100%覆盖新村。南峪村离北京距离较近,村里劳动力大量外流,村落出现空心化,部分房屋闲置、毁坏。该项目对这些破旧被弃的房子流转进行现代化装修,使村庄风貌得到改善。
2.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开拓农户增收渠道
薛镇北部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区发展了奶山羊养殖与柿子树种植两大产业,为新村村民提供近50个岗位,人均工资性年收入可达1万元,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收到了良好的帮扶效果。南峪村开发了民宿产业。2016年,合作社与运营方约定,运营方在民宿正式投入运营之前一次性缴纳每套院子3万元(合4449.32美元)作为合作社的保底收入,3个月之后按照实际营收情况进行核算。截至2017年,村庄内8套院子投入使用,民宿产业总收入170万元(合25.21万美元),利润达40万元(合5.93万美元)。2018年,南峪村实现营业收入265万余元,此次普通户人均700元(合98.84美元),贫困户人均1400元(合197.69美元),户均2267元(合320.12美元),分红资金共计55万余元。2018年,合作社与运营方重新约定,项目自2019年1月1日起按照民宿营业额进行分成,甲乙双方各自承担税金,甲方承担营业额的30%,乙方承担营业额的70%;在经营期内,乙方承诺向甲方支付分成保底金额不少于67.5万元(合9.53万美元)。另外,该项目对当地村民进行“管家培训”,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18年带动村民就业超过1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30人。
真实故事
蔡景兰一家是河北省保定市南峪村的贫困户。她的丈夫早年患病,儿子做汽车配件的加工,女儿是一位盲人。在南峪村“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落地之前,蔡景兰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天都要到施工队做工,每个月最多赚2000元(合296.62美元),工作结束后回家还得照顾老人与病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逐渐不能负担工地繁重的劳动。
“美丽乡村—分享村庄”项目启动后,蔡景兰被选为精品民宿“麻麻花的山坡”4号小院的管家。经过两个月的严格培训和考核,她顺利上岗。
蔡景兰每个月至少赚到2500元(合370.77美元)的工资,加上年底分红,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蔡景兰正在打扫客房
经验与启示
1.扶贫工作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团队提供支持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在民政部注册、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的全国性扶贫公益组织,拥有一大批致力于扶贫的专业人才队伍,扶贫经验丰富。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更是一个整合扶贫资源的平台,吸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专家与专家团队。该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平台自身优势,获得大批专家的实地指导,保证选点的合理性,减少甚至规避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让扶贫行动更专业、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2.依托当地特色打造本土脱贫模式
该项目点产业规划均在实地考察、多方验证、专家指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区位、人文与社会等多层因素,依托当地特色农业、牧业与资源优势,打造本土脱贫致富模式。富平县不仅是中国的“奶山羊之乡”,还是著名的“柿子之乡”。项目在已有的两个特色产业基础上,打造“柿子园—奶山羊”产业链;南峪村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且气候宜人,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该项目在此基础上发展民宿产业。两种模式各有千秋,本土特色浓厚,有利于项目落地扎根,保证持续性发展。
文章来源:《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
《全球减贫案例集》简介
2018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7家减贫权威机构首次联手,向全球减贫和发展领域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征集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的成功实践。现已开展两届活动,由7家机构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优秀案例216篇。《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从首届活动的110个最佳案例中精选出40个案例汇编成集,在“2021全球减贫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