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通过“擘画蓝图,推进项目落地”“农业旅游迭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连片辐射带动,打造夜经济”等方式,“农文旅”一体开发,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代村在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先行样板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挑战与问题
山东临沂市兰陵县代村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居住人口1万多人,村域面积3.6平方公里,经营土地10,000亩。20世纪90年代,代村是出了名的“散、乱、差”村,村集体负债380多万元,人地不均、零散经营。代村旅游业起步较晚,统筹规划薄弱,现有资源潜能挖掘不充分,未能有效“串联”,旅游线路较为单一,且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供给层面与游客需求间存在一定差距,旅游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措施
1.科学擘画,全力推进建设。2006年,《山东省苍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2012年,《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旅游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这些都为代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2.迭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代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生产的园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发展农业观光游,打造了农田景观、竹林水岸、荷花湿地等自然风景;利用沂蒙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了建党100周年展览馆、幸福家园展馆;运用农业新技术,打造农业体验游,建设了农业科技馆、华夏菜园等集景观与技术推广于一体的室内场馆,使得农业科技互动、农事体验、休闲采摘等休闲旅游内容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代村不断拓宽旅游产业链,开发“代村优品”,逐步实现了农区、园区、公园、景区的升级迭代。
3.连片带动,打造夜游经济。代村以农业休闲旅游为主体,发展红色旅游、古镇旅游、田园旅游、工业旅游等多元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业态。规划“田园新城”,带动周边方圆20平方公里的12个村加入“乡村振兴”共同体。培育旅游新业态,投资2亿元,打造“印象代村”,融入旅游夜经济元素,将代村打造成集小吃、百货、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夜游目的地。
成效
代村依托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打造了农业旅游、古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项目,形成“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发展模式,目前累计已帮助200多个村10,000多个贫困户脱贫。即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2020年,代村仍安全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7,000多万元,门票纯收入2,600余万元。代村人在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的带领下,将一个负债近400万元的贫困村,发展为2020年村集体各业总产值36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5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7万元的先进村,实现了“幼有早育、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善扶”的民生目标。通过可持续发展,代村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等称号。
经验与启示
“农文旅”一体开发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是代村在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基础上,对乡村振兴先行样板进行的有益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1.发挥领头雁效应、全民参与,是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能人在基层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聚拢村民形成合力。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团结带领全体村民,以创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为抓手,探索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代村从一个“脏乱穷差”的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2.坚持以农促旅、农旅示范,是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代村利用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重视旅游业发展。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是全国第一个试点,是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乡村旅游综合体,集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农产品消费于一体,有机融合了农耕田区、农村社区、农业园区、农业景区、农业展区。以代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构建全农业产业链条,可以使农民不离土、不离农、不离产、不离乡,村民共同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愿景。
3.深化文旅融合、筑基强魂,是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化是灵魂,红色历史与现代科技为代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持久生命力与影响力。在革命战争年代,代村曾是沂蒙红色堡垒村。而今,村中有占地1,600余平方米的村史馆,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文明,填补了红色旅游的空白。2020年,代村新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纪念建党100周年主题展馆,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容。一代又一代代村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沂蒙精神,谱写出“爱国爱村、大气谦和、朴实守信、勇于拼搏”的代村篇章。
下一步计划
“农文旅”开发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向,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和新的增长点。进入新阶段,代村将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将其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一是打造一个国家先行样板区。把区域旅游范围扩大到20平方公里以外,使旅游项目更加丰富多元、服务乡村振兴作用更加突出、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二是建设现代农民共享城。打造城市休闲旅游“后花园”,落地实施覆盖12个村庄、1个国营农场的“田园新城”规划,培育“田园”特色旅游。集中力量打造一座“亦城亦乡亦园,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之城。三是构建全链系统物联网,融入“低碳理念”,推行规模化和集约经营,提高市场开发和运营效率。构建物联网平台终端系统,形成“终端订货—农贸园区—物流配送”链条,创新多元化运营模式,让农民能更多地分享农产品流通带来的利润。
文章来源:《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简介
2021 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值此之际,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共同发布《2021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通过世界旅游联盟会员单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各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多渠道广泛征集相关案例。根据可量化的效果、创新性、可复制性、积极的社会影响、可持续性和提交材料质量等标准,最终确定 50个典型案例。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推荐,本书被列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0 周年配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