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缺乏可靠的平台和渠道,很多扶贫资源无法被投入贫困地区,发挥减贫作用。因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扶贫办”)于2017年1月指导建设了中国社会扶贫网。作为全国性社会扶贫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运用了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多方力量参与“互联网+”社会扶贫,将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和社会爱心资源搭建连接在一起。该模式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二是社会扶贫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社会不缺少扶贫济困的爱心和力量,缺的是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参与渠道。”2017年1月,国务院扶贫办指导建设了中国社会扶贫网,搭建连接贫困户脱贫多元化需求和社会爱心资源的数字化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从2017年建设运营以来,用两年时间取得了“互联网+”社会扶贫的阶段性成果,工作开展初见成效。
项目实施
中国社会扶贫网作为社会扶贫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聚集全社会的爱心力量,关注深度贫困地区,解决贫困户的需求。
1.创新理念,构建全民参与模式
一是聚焦“互联网+”社会扶贫目标和任务,将互联网便捷高效、公开透明、互助共享思维和高效组织运行模式融入社会扶贫工作,将社会扶贫和动员工作由传统的线下运作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二是从系统架构、用户注册、需求审核、帮扶执行等多个环节严格把控。该平台与全国建档立卡数据库线上校验,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已连接35万名扶贫干部进行线下审核,确保需求精准;爱心人士和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直接对接贫困户需求,促成帮扶精准;贫困户和扶贫干部在该平台上与爱心人士随时互动沟通,实现反馈精准。
三是深度运营分析的大数据理念。发挥该平台的数据采集功能,深入分析用户需求,运用大数据手段,对爱心人士的帮扶行为进行类别分析,有针对性地推荐贫困户需求,提高帮扶成功率,强化帮扶成效,并引导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难题,加深社会公众对深度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提高社会参与度。
▲中国社会扶贫网主页截图
2.建立多种“互联网+”帮扶体系
中国社会扶贫网运用了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覆盖个人帮扶、电商扶贫、众筹扶贫等领域,涵盖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产业扶助和民生帮扶等方面,搭建爱心人士直通贫困户的数字化桥梁,开创社会扶贫的新模式。
一是建立真实可信的爱心帮扶体系,实现贫困户的需求和社会帮扶资源的精准有效对接。该系统通过线上大数据校验和线下人工审核,实现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和帮扶精准,同时通过贫困户的亲属、朋友对需求进行实名验证,确保爱心人士捐赠的资金(爱心)被准确送到贫困户手中,实现爱心的快速、精准、可信传递,解决贫困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是建立真扶贫的农村电商扶贫体系。电商扶贫要求所有扶贫商品都由当地扶贫办进行认证,确保商品的扶贫属性和品质,通过数据分析和信用管理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的最大化,通过广泛宣传和开放合作提升电商扶贫品牌和扩大业务销售,从而建立真实、持续、有效的扶贫机制。
三是建立等级与权益相结合的扶贫评价体系。根据用户类别设置规范化的评价标准,根据用户的贡献给予积分和权益,设置扶贫榜单,表彰组织和个人,进而提高扶贫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扶贫先进事迹、优秀案例的扶贫展示体系。宣传报道扶贫领域的相关政策、资讯等,极大丰富该平台内容,建立扶贫经验的共享机制,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扶贫事业并参与其中。
五是建立合法合规的扶贫众筹体系。该平台成功通过民政部的互联网公开发布募捐信息平台的遴选,联合各方力量基于数据分析精心策划项目,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捐赠,协力满足贫困人群的共性需求,面向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光明扶贫工程、学会普通话等扶贫项目。
3.通过创新技术保障平台顺利运营
中国社会扶贫网用户数已突破4800万人。庞大的访问量对系统架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该平台建设需要通过引进人才、吸收先进技术,保障业务的有效开展。
一是安全有保障。该平台十分重视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管理等方面,顺利通过国家三级等保测评,安全等级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二是技术有特点。该平台立足于现有业务发展,着眼技术的前瞻性,建设了扶贫云,包括云计算、企业容器云平台、基础中间件服务平台、企业分布式互联网交易平台、基础技术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运维平台、基础业务平台等企业基础设施,具有高性能、可扩展、高可用的技术基础,应用区块链新技术提升该平台精准度,同时可以实现技术输出,满足地方扶贫业务建设需求,支持地方扶贫业务发展。
成效
中国社会扶贫网从2017年建设运营以来,经过两年时间,取得了“互联网+”社会扶贫的阶段性良好成效。
1.覆盖全国多个省市
截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社会扶贫网累计注册用户为486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9个市,2428个县,35万个行政村。贫困户在爱心帮扶平台累计发布需求525.6万条,累计成功对接需求406.3万条,对接成功率为77%。
2.工作成效显著
截至2019年7月31日,众筹平台开设众筹项目筹款通道,累计筹款近1.8亿元(合2670万美元),捐赠次数36105次。众筹项目包括“光明扶贫工程·白内障复明”“学前学会普通话”“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工程”等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项目。截至目前,电商平台累计入驻商户654家,覆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9个贫困县,累计销售金额近1000万元(合148万美元)。该平台建立“定点帮扶集采+社会渠道分销+媒体与品牌营销”的营销模式,以系列特色扶贫馆为纽带,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成功开展积分商城扶贫专区等活动。
真实故事
胡莲文一家(3口人),是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崔家坝社区曹家湾组的一户贫困家庭。胡莲文以打零工维持生活,妻子因身体不好长期休养在家,17岁的女儿崔婧鑫于2014年被确诊为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驻村扶贫干部通过调研,详细了解胡莲文的家庭情况后进行汇报,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2015年,崔家坝社区把胡莲文家纳入低保系统申请补助,为胡莲文安排工作,并帮助他参与村里种葡萄、养猪等绿色产业。
几年来,崔婧鑫一直和病魔做斗争。2019年5月,崔婧鑫的病情突然加重,需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手术。2019年8月8日,中华骨髓库通知胡莲文,已找到与崔婧鑫匹配的全相合骨髓,要求在1个月内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在各方的全力帮扶下,经过医院评估,手术费用仍然缺少30万元(合4.45万美元)。为帮助该家庭尽快筹齐手术费用,当地扶贫干部于2019年8月7日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发起扶贫众筹项目。中国社会扶贫网对此高度重视,会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互联网公司,通过网络联系广大爱心人士,动员各方帮扶助力筹款;当地扶贫干部也积极动员恩施市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市的爱心人士参与筹款。项目上线10天,筹集资金超过26万元(合3.86万美元),超过8500人奉献了爱心。
经验与启示
1.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减贫中的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
中国社会扶贫网将互联网的分享、协作、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融入社会扶贫,运用互联网创新思维、运作机制和相关技术,实现贫困户需求与社会资源的直接对接,提供免费服务,逐步建立社会扶贫的新平台,形成完善的线上线下精准扶贫体系。
2.社会扶贫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
作为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全国性社会扶贫网络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通过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互联网+”社会扶贫,中国社会扶贫网聚集了物质、财力、产业、数据等多种社会资源,为贫困户和爱心人士搭建了一座高效、安全、免费的桥梁,营造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文章来源:《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
《全球减贫案例集》简介
2018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7家减贫权威机构首次联手,向全球减贫和发展领域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征集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的成功实践。现已开展两届活动,由7家机构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优秀案例216篇。《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从首届活动的110个最佳案例中精选出40个案例汇编成集,在“2021全球减贫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