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减贫案例 | 茶旅融合探索乡村扶贫新模式

摘要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是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6年以来,大湾村的干部群众积极用好扶贫政策,依靠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旅游脱贫致富之路。通过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十里漂流等旅游项目,2020年,大湾景区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过境游客达35.8万人次,真正让大湾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挑战与问题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辖37个居民组、1,032户3,778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29.12%。作为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典型高寒山区村,大湾村基本兼具了深度贫困地区的所有致贫因素,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群众消息闭塞,靠山吃山,以砍柴卖树维持生计。环境的恶劣、思想的保守、条件的落后,导致该村发展举步维艰,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2014年被列为全县重点贫困村。

措施

1.“自力更生”打造样板。2017年,村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将集体产权房屋改造成民宿,聘请本村村民作为“管家”负责日常运营,不但使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也为发动群众发展民宿做了示范。“细雨农家”“新云小院”“情宿大湾”,这些都是大湾群众自行开办的民宿,且各有特色。民宿店主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带动贫困户销售茶叶、黑毛猪肉、土鸡蛋等农副产品,实现了销售新突破。

2.“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大湾村利用帽顶山、百丈岩、十二檀、三官庙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安徽省工委旧址(汪家祠堂)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天马自然保护区秀美景观,融入茶文化元素,打造“基地+休闲”型景点,推进茶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大湾十里漂流,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带动全村观光休闲、旅游、文化、康养收入实现了新的突破。

3.“引凤筑巢”扩大规模。大湾村积极打造3A级旅游景区,加快文化旅游与扶贫工作的结合,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引进企业开发“大湾民宿”,实现村集体年收入7万多元;引进鸿源集团投资建设26栋精品民宿,提升了大湾旅游的游客接待能力;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大湾十里漂流,丰富旅游业态,辐射带动沿线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引进市级龙头企业安徽蝠牌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改造茶园变游园、生产中心变茶文化体验中心,茶旅融合,实现茶农增收,带动茶农茶厂就业。

4.“百花齐放”各显神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逐渐兴起和金寨县旅游的大力对外推介,城里人到乡下休闲度假渐成时尚。在政府的支持下,部分农户开发出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目前已发展农家乐32家,乡村旅游已呈稳步发展趋势,带动6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成效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4年以来,大湾村对未通水泥路的居民组实行道路硬化全覆盖,对之前路面较窄的道路实施“扩面延伸”,修建5座桥,铺设完成全长47公里的水泥路;通过实施集中供水和高位引水工程,解决了全村饮水问题;积极实施供电线路改造,确保组组通生活用电;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处、旅游厕所4座、生态停车场6,000平方米、旅游步道3.5公里;积极完善大湾4个安置点配套工程,结合乡村振兴,彻底解决居住环境的“脏、乱、差”现象,确保其安全、卫生,为广大游客提供干净、舒适的旅游服务。

2.生态底色不断增亮。大湾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三清四拆,拆除危旧房屋95户260间,对桥边街道实施沿街立面改造;开展“三线三边”整治,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改厕525户;对文体广场供电、电信、移动、联通等杆线进行全面整改;新建天然林1,000亩,植树造林500亩,并安排生态护林员进行管护;积极引导群众整理院落,使得村落面貌焕然一新。

3.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大湾村立足花石乡茶产业基础,对村内1,0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新种植茶园1,000亩,全村优质茶园扩大到5,000亩。2018年,茶叶已达到“一村一品”标准。2020年茶季,仅大湾茶厂收购六安瓜片鲜叶就有11万余斤,实现茶农增收400余万元,带动46名茶农茶厂就业,户均年增收7,000余元。

4.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大湾村修缮红色遗址,开发旅游景区和项目,提供近100个就业岗位,村内群众优先就业,就业群众月均增收2,400元;大湾村以自然资源入股分得门票收入的40%作为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漂流项目仅试营业一个月,就吸引了近6万游客前来体验。

经验与启示

1.必须通过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大湾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景村共建”的模式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坚持“原生态”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与村民共生共融的开放式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围绕“保护、完善、提高”思路,保存景区植被、道路、房屋等原始风貌,为景区和乡村“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将小茶叶发展为大茶业,将小茶园发展为游乐园,树立“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旅游扶贫新形象。

2.必须通过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兴旺。充分挖掘贫困村的旅游资源构建产业链条,突出扶贫村旅游特色主题,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养老产业、交通产业、城镇建设等联动,带动蔬菜、畜禽等地方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促进农村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总之,要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拉动贫困村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和“新引擎”,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大湾村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尊重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提升村民自身发展动力,把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天堂寨景区与马鬃岭景区辐射带动,以自然风光、红色文物游览为吸引点,以千亩茶园农事体验、农耕民俗文化体验为基础,以民宿体验、自驾旅游、研学旅游为主线,围绕着旅游元素形成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把大湾村打造成特色化、品牌化、品质化的乡村旅游样板村。

文章来源:《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简介

2021 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值此之际,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共同发布《2021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通过世界旅游联盟会员单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各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多渠道广泛征集相关案例。根据可量化的效果、创新性、可复制性、积极的社会影响、可持续性和提交材料质量等标准,最终确定 50个典型案例。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推荐,本书被列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0 周年配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