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商业发展服务计划是为解决布基纳法索的农村贫困问题制订的一项战略计划,通过提供培训服务、咨询服务、营销辅助、商业管理咨询和技术支持加强当地私营经济发展。根据该计划,建立了60个农村企业支持中心,为需要创收援助的微型企业提供主要联络服务。农村企业支持中心的设立增加了获取商业发展服务的机会,改善了当地农村私营经济增长的环境,促进了农村减贫事业的发展。
深度性贫困群体是指生活在落后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陷入多维度贫困陷阱的群体,是今后和未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与难中之难。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在云南省勐腊县勐伴村河边村小组(以下简称“河边村”)探索出一种通过综合施策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扶贫模式,即在充分借助公益组织力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现代种植养殖业在内的复合型产业,推动深度性贫困群体减贫。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个:第一,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须综合施策,多角度、多产业地推动经济发展;第二,公益组织、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实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背景
深度性贫困主要表现为不同规模的群体性的福利缺失。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整个村庄,甚至更大范围内大部分群体都处于贫困状态,而且贫困往往是由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造成的,通过实施单一政策实现地区脱贫的难度很大。河边村(常住人口)共有57户,206人,人口以瑶族为主,人均水田地仅为0.67亩,人均旱地也只有2.95亩。河边村无硬化路,经济发展条件恶劣,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持续增收十分困难。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从2015年开始在河边村开展“河边实验”,研究如何通过综合施策帮助当地摆脱贫困。
项目实施
对深度性贫困进行综合治理需立足三个维度:一是有效的社会保障,二是高强度的收入提高,三是贫困农户的能力。因此,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提出了通过“输血”为“造血”创造条件,发展既能大幅度提高农户收入又能规避市场风险的复合型产业体系。主要措施:第一,整合各方资源;第二,构建实施团队;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民宿;第四,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种植养殖业。具体实施如下。
1.整合各方资源
李小云教授于2015年年初发起成立勐腊小云助贫中心(以下称“小云助贫中心”),以筹措“河边实验”所需的社会资源。小云助贫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得到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优质公益机构的支持,累计筹集了300多万元(合44.49万美元)的社会资金用于“河边实验”。小云助贫中心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借助“99公益日”腾讯乐捐平台,围绕“河边实验”中的综合治理项目活动,筹措资金共计1932037.49元(合286541.91美元)。此外,勐腊县政府及勐伴镇政府还调配了近2000万元(合296.62万美元)用于河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村庄道路、农户房屋、产业扶持。
2.构建实施团队
2015年5月开始,小云助贫中心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进村开展规划工作,先后有1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志愿者来到河边村开展志愿服务,完成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中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工作。
▲李小云就河边村规划与村民开展参与式讨论
3.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民宿
2015年10月,勐腊县政府和勐伴镇政府依托整乡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整合投入资金600万元(合88.99万美元)硬化进村道路。同时,县、镇两级政府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近1500万元(合222.47万美元),启动了河边村安居房建设工程。
在此过程中,李小云提出了“嵌入式瑶族民居”的概念,避免千篇一律的民宿模式,打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客居与主居相融合的瑶族特色民居,并提出了“包容性休闲旅游”的概念,即尽可能避免有实力的外部公司直接介入、截取贫困农民最大收益的弊端,利用政府投资的“输血”,通过技术的投入、设计与创新,转化为“造血”的基础性资产条件。
▲曾经的河边村房屋简陋,无硬化道路
▲改建后的河边村全景
在政府对主体基础设施和住房投入的基础上,小云助贫中心筹集补充性社会资金200多万元(合29.66万美元),进行景观示范、客房建设及卫生间的建设与改造。此外,勐腊县委政法委员会作为河边村的挂包帮扶单位,持续开展村内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
▲河边村特色民宿“瑶族妈妈的客房”内景
▲李小云在河边村儿童活动中心与孩子们交流
4.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种植养殖业
中国农业大学团队首先建立了“热带雨林天然出品”的微电商平台,将河边村的鸡蛋开发成了每个10元的“河边雨林”鸡蛋。由于农户所养的鸡完全以昆虫和野生植物为食,所以鸡蛋具备了纯天然的特点。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农户商议,保持原生态养殖规模,不扩大生产,保证质量,进行订单式销售,探索市场性扶贫的机制。同时,他们动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的土地种植木瓜、柚子、芭蕉等当地特色产品,形成河边村的辅助性产业。河边村的冬瓜猪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畜牧资源。小云助贫中心申请项目将分散养殖的冬瓜猪集中养殖,从而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此外,小云助贫中心与上海的生鲜销售公司洽谈产销合一的冬季蔬菜生产,帮助村民发展基础性产业,作为原有农业种植的有益补充。
成效
第一,农户收入大幅增加。目前,河边村共有41户居民建成了嵌入式客房,特色民宿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河边村已经累计承接了近十场大型会议及公益旅游活动,为以后持续打造小型会址经济和发展休闲旅游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41户居民的客房平均年收入为7600元(合1127.16美元),最高收入为19000元(合2817.90美元)。此外,河边村建成了5家餐厅,平均每家餐厅年收入为14000元(合2076.35美元),农户的最高年收入为22000元(合3262.84美元),最低为5000元(合741.55美元)。小云助贫中心打造的“河边雨林”鸡蛋已累计销售近3000个,有的农户收入高达3000元(合444.93美元)。
第二,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河边村复合型产业基础已经形成,高收入的主导型产业的盈利模式初见成效,农户正在学习按照现代理念把握市场,提高自主管理和经营能力。同时,为了确保河边村农户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小云助贫中心还协助河边村农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有效连接市场,动员并科学指导农户经营客房,真正将河边村打造成小型会议经济与高端休闲经济并重的社区。
真实故事
卢某是河边村村队长,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共4人。贫困调研显示,2014年卢队长家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是甘蔗和砂仁,年收入合计约1.8万元(合2700美元),负债约5万元(合7400美元)。在河边村扶贫过程中,卢队长的生计策略被不断调整。在当地政府和小云助贫中心的支持下,卢队长自筹资金建起了新房,还拥有了一间嵌入式的客房。同时,小云助贫中心还帮助他建起了明亮的餐厅。
这几年里,卢队长也逐渐理解了复合型产业的重要性,开始琢磨构建自家的复合型产业。考虑到村里大多数家庭都有饮酒的需求,他开起了自烤酒作坊,还开始在自家的池塘里养鱼。
多元复合型产业增加了卢队长家的收入。2018年,卢队长家的收入接近3万元(合4500美元)。除了建房贷款之外,他家已基本无其他外债。相比收入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更加直观。2017年,卢队长一家从过去人畜混居、没有窗户的破旧木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干栏式木楼。
经验与启示
第一,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需要综合施策,要多角度、多产业地推动经济发展。“河边实验”的初步成果证明对深度性贫困群体而言,跳出贫困陷阱需要一个能带来高收益的新型产业,而且必须通过综合性治理的框架来实现。
第二,公益组织、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实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河边实验”探索了中国公益组织、高等院校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其独特作用的路径。这一路径主要在于高等院校和公益组织能否利用其智力和社会资源研究公益方案如何落地、如何与政府和农民进行有效的衔接。
第三,“河边实验”的做法与经验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小云助贫中心在河边村深度贫困综合治理实验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之后,为了验证该实验的可行性,正在将这一实验成果进行初步推广。基于河边村的深度贫困特性,小云助贫中心于2017年选择了云南省永仁县外普拉村,作为深度贫困综合治理实验的推广社区。小云助贫中心将在“河边实验”中获得的关于综合治理的设计思路、实施经验运用于外普拉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文章来源:《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
《全球减贫案例集》简介
2018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7家减贫权威机构首次联手,向全球减贫和发展领域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征集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的成功实践。现已开展两届活动,由7家机构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优秀案例216篇。《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从首届活动的110个最佳案例中精选出40个案例汇编成集,在“2021全球减贫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