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减贫案例 | 新型合伙人机制激活乡村文旅新业态

摘要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创新“乡村合伙人”机制,打造创客村落、文创小街、儒学讲堂、初心学院等文旅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形成了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与文旅新业态相呼应、生态文明与文化艺术相连接的典型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

挑战与问题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面积7.9万亩,辖南仲都村、东仲都村、夹山头村等18村,现有3,576户12,255人。示范区内林木覆盖率达54.7%,龙湾湖水面7,500亩,山清水秀、生态较好。但长期以来,生态资源利用不足,村民参与乡村新业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措施

1.打造“文创小街”。由村集体牵头,盘活农村闲散宅基地,以租赁形式对房屋进行统一改造,引入等闲谷艺术粮仓等文旅项目,打造具有创客集聚功能的“文创小街”。引入“花筑”等品牌民宿,借助外来优质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利用当地文化匠人和设计师资源,开展柳编、工艺品制作等培训活动,带动当地农户加盟运营。

2.创建文创院落。持续开展乡村人居艺术环境提升行动,通过创建文创院落集群,打造新型乡村空间,将乡村生态与创意艺术有机融合,大大提升了乡村气质形象。培育研学旅行产品业态,改造原有民居,建设创客研学基地,打造了龙湾书房、鲁班记忆木工坊、陶艺工坊等创客空间,实现创意活动与艺术村居的深度融合。

3.创新“乡村合伙人”机制。建构了“基础合伙人—成长合伙人—核心合伙人”晋升机制,进而形成“合伙人招合伙人,合伙人招项目,项目招合伙人,项目衍生项目”的人才与产业联动机制,全面激活乡村人才集聚体制,吸引外部合伙人33人,落地业态40余个,为当地筹集各类资金2.5亿元,带动直接就业300余人。

4.推行“儒学讲堂+初心学院”模式。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区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开展以孝文化学习为特色的儒学讲解活动,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建设了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于一体的泗水县初心学院,打造符合山区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成效

1.集体经济显著增收。示范区已落地等闲谷艺术粮仓、龙湾湖艺术小镇等文旅项目9个,入驻汇源矿泉水等涉农加工企业6家。区内龙湾湖文化旅游特色小镇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逾50万人次,生态采摘等旅游活动农业产值超过600万元,产业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2.民生状态明显改善。受益于旅游业的带动,区内南仲都村在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2020年,该村已建立旅游采摘大棚74个,产值645万元,村民每人每年可旅游分红1,500元,该村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

3.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通过文旅项目配套,示范区内新增污水处理站2处,新修樱花大道、环湖路等生态旅游道路16.6公里,实施全面亮化工程,村庄生态保护能力和人居环境都得到极大提升。

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获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山东省政府乡村振兴联系点”等,逐步形成独具特色乡村文旅新业态发展的集聚区和示范区。

经验与启示

1.“乡村合伙人”机制激活市场化运营模式。

探索创新“乡村合伙人”机制,利用技术入股、创意合作、直接注资、协助招商、扩充平台等多种形式,激活乡村人才集聚模式,吸引艺术家、行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合伙人30余人,产业融资逾2亿元,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市场化运营。

2.文化艺术与生态文明有机融合。示范区充分依托原真村落与生态资源,将现代创意艺术、自然生态、村居环境有机融合起来,以文旅新业态推动乡村三产绿色发展,打造“三生三美”的和谐乡村。

3.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示范区创意落地项目在传承质朴民风的同时,挖掘和谐、共生、孝道、大美等儒家文化,通过精品民宿、创意农业打造具有齐鲁风韵的现代精品乡村,实现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融合。

4.文旅发展与民生诉求有机融合。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区内文旅产业平台在选择合伙人、引进项目、平台发展等多个环节上都引入了“反哺”乡村的元素:通过创造就业、常态化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村民新业态从业能力;通过举办乡村艺术节、成立乡村合唱团等形式,丰富了乡村文化活动;通过开办研学辅导班、文化辅导课,改善村里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在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解决民生诉求。

下一步计划

1.持续探索乡村合伙人新场景、新机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总结乡村合伙人机制与现代企业经理人制度间的共性与差异,探索通过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等措施弥补短板,深入研究乡村合伙人机制的适用场景、创新路径、复制条件,提高成功率。

2.持续扩大优势项目覆盖范围。扩大区内艺术粮仓、乡村文创街区等优势项目的覆盖范围,发挥片区生态环境、人文禀赋等资源优势,形成文旅产业发展合力。力争在三年内实现:落地产业项目60个以上,扶持、培训各类创新创业合伙人300人以上,带动就业4,000人以上。

3.持续推广乡村文旅新业态发展模式。总结文旅新业态在乡村场景中的发展模式,梳理创意文化商业流程与推广潜力,归纳乡村振兴模式化输出的理论体系,逐步开展文旅新业态模式的复制与商业输出,打造乡村振兴集聚区、示范带,形成集群效应。

文章来源:《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简介

2021 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值此之际,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共同发布《2021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通过世界旅游联盟会员单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各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多渠道广泛征集相关案例。根据可量化的效果、创新性、可复制性、积极的社会影响、可持续性和提交材料质量等标准,最终确定 50个典型案例。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推荐,本书被列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0 周年配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