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民田间学校(FFS)项目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提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培训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运用了该模式。该模式通过培训农民,可以带来以下益处:农业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但是,该模式面临一个重要挑战:传统培训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农民难以理解专家使用的术语。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倡导“以人为本、能力为先”,整个培训过程都在田间进行,贯穿农作物生长始终。该模式采用非正式的成人教育方法,普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念,培养农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农民传授田间调查、识别和诊断知识,使农民成为当地专家和扶贫带头人。
背景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而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可以促进研究成果和实践技能在生产中的迅速应用,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然而,农业培训的主要挑战在于传统培训模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农民难以理解和消化专家使用的各种术语。
为了应对传统农业培训的挑战,粮农组织提出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在过去的几年里,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冠带村采用了这一模式。该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是全县120个贫困村之一。村庄山路陡峭,离县城很远,产品运输成本相对较高,贫困人口增收困难。
项目实施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培训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理念。融安县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站从2013年开始在该县设立农民田间学校。2017年5—10月,该站开办了有关中国/粮农组织降低农药风险项目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农民田间学校。
整个培训过程都在田间进行,贯穿农作物生长始终。该模式采用非正式的成人教育方式,普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培养农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农民田间调查、识别和诊断知识,使农民成为当地专家和扶贫带头人。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采取以下措施:
(1)培训专业辅导员。辅导员以参与和互动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使农民能够独立提出更好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2)在对农民进行培训之前,辅导员需要在村里进行需求和机遇评估,与农民一起制订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具体问题。
(3)根据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所有培训内容均采用参与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方式,一次培训3~4个小时,包括绘制作物生长发育图、观察昆虫园、记录昆虫行为、病害圃中的病害等内容。
(4)该培训还包括市场营销,引导农民了解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中影响农产品利润的因素,指导他们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指导农民权衡利润和风险、了解市场价格变化及农产品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变化。
成效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
高。第一,农民的生态系统分析能力有所提升,能够科学地认识农作物种植过程和管理种植园。第二,农民具备了试验研究技能,可以积极开展小规模农业种植试验,不再盲目使用外部信息。第三,农民的市场营销技能得到提升,部分学员具备了议价能力。第四,农民的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开始积极参与村内公共事务,部分农民成为扶贫带头人和村干部。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更多的农民学会了科学种田。以融安县当地著名的柑橘品牌—金橘为例,其产量大幅度提高,优果率显著提升。平均亩产(15亩相当于1公顷)相比培训前增加500千克,增幅达40%,优果率提高了10%~50%,直接经济效益达到每亩15400元(合2260美元)。而未参加培训的农民直接经济效益每亩为7500元(合1100美元),与之相比,接受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后,农民的经济效益提高了105.3%。
农民田间学校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个七口之家在参加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之前,年收入为15000元(合2200美元)。他们在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参加培训,学习种植技能并应用于种植实践。2018年,其家庭年收入增加至75000元(合11000美元),生产技能的提高帮助该家庭摆脱了贫困。
此外,农民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杜绝使用禁用和限用农药。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和农民田间学校后续建设,农民的农药使用量比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前减少了40%,使用次数比开办前减少了5次。培训后,对受训农民种植的农产品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超标,受训农民也没有发生农药中毒事件。通过培训,农民掌握了病虫害综合治理知识,减少了农药对人体、动植物造成的危害,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
▲农民在田间研究生态系统
经验与启示
农民田间学校是可持续性的项目。一方面,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学培训模式。参与式和互动式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培训方式,充分保证了农民的自主权和发言权,使他们能够对问题进行思考。该模式增强了农民的协作意识,动员农民参与经济发展和减贫过程。另一方面,农民田间学校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不断指导农民,引领新型培训的发展。这些辅导员通常愿意学习技术和管理技能,扎根农村,具有权威性且经验丰富,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为农民田间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持续的培训有助于推广农业发展技术,不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经验方面,该项目有四大成果可供国际参考。
(1)利用各产业部门优势,采取措施吸引农民参加培训,而不是“填鸭式”灌输的方式。
(2)运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方法培训农民。
(3)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确定培训时间,使农民随时准备学习,并对培训内容有深刻的认识。
(4)本土专家是支持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
《全球减贫案例集》简介
2018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7家减贫权威机构首次联手,向全球减贫和发展领域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征集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的成功实践。现已开展两届活动,由7家机构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优秀案例216篇。《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从首届活动的110个最佳案例中精选出40个案例汇编成集,在“2021全球减贫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