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创建山地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打破旅游的季节性壁垒,实现老百姓收入翻番,让“两山”理论的转化成效越发凸显出来。近两年,中源乡投入2亿元打造包含有600多家民宿的山乡康养度假小镇,推动全乡实现脱贫率100%,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14,006元,同比增长21.67%,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中源乡先后荣获首批“江西省AAAA级乡村旅游点”、“江西省第二批特色小镇”、“2019年度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生态旅游“名片”,中央电视台多次走进中源乡拍摄专题片,将该乡誉为“快乐候鸟村”。
挑战与问题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面积159平方公里,四周高山矗立,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中间平坦开阔,下辖11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1,458人。近年来,中源乡民宿产业发展蓬勃,接待游客人数逐年递增,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整体旅游产业业态不够丰富、民宿品位与档次整体较为低端、旅游接待标准不高、群体消费能力较低、配套娱乐设施不多、特色旅游商品较少等问题。淡、旺季游客人流量反差巨大,旅游季节性较强,当地百姓的旅游收入极不稳定。
措施
1.聚焦规划引领,助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以中源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依托中源乡产业发展规划、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中源避暑小镇专项规划等,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旅游总体发展等因素,使中源民宿旅游发展与各项规划相协调,逐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极力促成高山滑雪等龙头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探索高端民宿集群化发展模式,大力招引星级酒店入驻运营,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努力实现全龄化、全时性、全区域旅游发展目标。
2.做好多元文章,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基于现有的资源禀赋,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形成“吃在古竹山下、住在三坪合港、行在港口向务、游在龙坵洞下、购在邱家船湾、娱在垴上”的旅游发展格局,补齐“山上民宿化、山下空心化”民宿产业的发展短板。同时,深入挖掘具有中源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群众文化、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等,培育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让中源旅游朝着农耕体验、文体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拓展,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3.规范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管理规范,促使民宿行业规范有序、安全卫生、诚信经营,打造乡村民宿的“中源样板”。持续开展好“星级民宿”“民宿示范点”评比活动,促使民宿产业不断提档升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技术指导,逐步完善健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推进中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成效
1.特色小镇建设助力基础设施“好”起来。
靖安县中源避暑小镇总投资约1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约3亿元。先后完成了2.3公里三坪陈家湾至龙头坳农村公路、污水管网及配套处理设施、垃圾压缩站、河堤示范段、四园一礼堂改造提升、智慧旅游公厕、游客集散中心、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小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接待水平和承载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受到了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一致称赞。
2.升级民宿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强”起来。
中源乡立足生态优势,乘着避暑小镇建设东风,先后打造了九岭山房、三闲居、等闲居、云上九岭等一批高端民宿接待点,引进了牛岗岭、神仙庵等一批高端民宿集群康养项目,推进了悦榕府、怡福居等一批旅游康养项目。目前,全乡登记在册的民宿接待点有620余家,接待床铺2.1万余张,高峰时段日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全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亿元,全乡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
3.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富”起来。
中源乡借力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力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找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支持和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经营中,让“旅游红利”真正落到贫困户头上,形成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较快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中源乡旅游从业人员有2,000余人,旅游带动345户86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经验与启示
1.规范民宿管理发展,助推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为促进乡村旅游民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源乡先后出台了《中源乡农家乐休闲旅游实施意见》《中源乡农家乐实施细则》《旅游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农家乐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成立了中源乡农宿文化乡村旅游协会,通过“支部+协会+农户”的方式,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价格、统一挂牌、统一制度的“三统一”制度,每年定期开展培训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逐步形成了中源乡农家乐产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格局。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对原有游客集散中心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了智慧旅游指挥平台、智慧旅游指挥中心、小镇可视化管控平台及“中源避暑小镇”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功能区,实现了基于交通、环保、综治文旅运营等各行业、各领域的智慧化创新,进一步创新了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2.强化政策资金扶持,拓宽贫困群众长效增收渠道。中源乡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大力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建客栈民宿,乡村旅游已成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中源乡通过组织培训、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劳动技能,提高贫困群众创业就业“造血”能力。全乡从事农家乐经营的2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下一步计划
紧盯大南昌都市圈客群,拓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发挥中源气候优势,挖掘农耕文化和客家文化,导入“年轻化”“亲子游”业态,推进农业、养生、旅游、文化、信息化等产业避暑度假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儿童体验、运动营地、文化体验、养老社区等项目,推进中源牛岗岭、枕云谷等精品民宿集群建设,逐步引领普通民宿升级。开发中源九岭高山滑雪和邱家温泉等项目,丰富中源旅游四季体验项目,将中源小镇建设成一个全季节、全龄化的康养小镇,实现从“老年人的朋友圈”到“一家人的欢乐圈”的转变。
文章来源:《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简介
2021 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值此之际,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共同发布《2021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通过世界旅游联盟会员单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各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多渠道广泛征集相关案例。根据可量化的效果、创新性、可复制性、积极的社会影响、可持续性和提交材料质量等标准,最终确定 50个典型案例。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推荐,本书被列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0 周年配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