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减贫案例集 |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发展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生态保护和减贫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提升和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县”)探索“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养殖+蜜源植物种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立体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相结合,通过市场运作模式作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激励当地居民自觉守护自己的家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双赢”。该案例的主要做法:通过以奖代补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探索“合作社托管分成”“合作社+互助组+搬迁贫困户”“合作社+搬迁贫困户分段式养殖”等合作社保障模式,推动蜜源植物种植及野生中蜂资源保护,建立中蜂产业发展基金等长效保障机制。该模式对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是通过生态发展可以实现减贫,生态发展和减贫可以共生;二是参与式扶贫方式增强了贫困户的发展意识及贫困地区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体行动能力;三是通过减贫反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的可持续性。

背景 

湖北省五峰县既是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深度贫困县,又是原山、原水、原生态的国际生态热点地区,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的双重任务。2012年,该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2015年设立了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化推进中蜂产业化养殖。经过近3年的实践,该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改善贫困户生计使贫困户收入得以增加,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双赢”的中蜂产业扶贫模式。 

项目实施

五峰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矛盾突出的地区。中蜂养殖既能够增加收入,又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效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工作的“双赢”。2012年,五峰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2015年设立了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化推进中蜂产业化养殖,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第二,统筹整合资金支持中蜂产业发展;第三,开展养殖试点,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第四,充分调动贫困人口参与中蜂养殖;第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成立合作社;第六,通过发展中蜂养殖推动蜜源植物种植及野生中蜂资源保护,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第七,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1.坚持生态优先,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

五峰县把“生态立县”战略定为“五县战略”之首,把中蜂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予以扶持,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出台了中蜂产业扶贫和中蜂产业发展奖励政策,成立了五峰县中蜂产业协会,把推进全县中蜂产业发展作为服务“三农”的重点项目,搭建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引导和带动当地居民逐步扩大中蜂产业规模,实现助农增收。

2.加强资金整合,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五峰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支出有85%依靠转移支付。因此,该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近5亿元(合7400万美元)用于解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等,其中用于中蜂产业将近1000万元(合148.31万美元)。

3.开展养殖试点,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

首先选择部分积极性高、发展能力强的贫困户作为突破口,开展试点示范,点对点帮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点燃了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的希望和激情。

4.落实奖补政策,充分调动贫困人口参与中蜂养殖

对贫困户全面实行以奖代补,从5群蜜蜂起补,每群奖补200元(合29.66美元),最高奖补10群共计2000元(合296.62美元),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

5.强化利益联结,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

针对因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异地搬迁户,采用“合作社托管分成”“合作社+互助组+搬迁贫困户”“合作社+搬迁贫困户分段式养殖”等不同帮扶模式,分类施策,按不同比例进行收益分成。针对既无人力又无资金的极贫户,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按每户10群、每群600元(合88.99美元)的标准给予蜂种扶持。

6.推动蜜源植物种植及野生中蜂资源保护,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开展蜜源植物资源普查,科学制定蜜源基地建设规划,计划每年新增优质蜜源基地2万亩以上,加大优质蜜源植物选育力度,根据不同海拔气候和不同季节,优化时间、空间区域布局,确保全县全域一年四季蜜源丰富充足,切实提高全县蜜源基地承载量。建立武陵山中蜂保护区,在保护区域扩大中蜂养殖,使中蜂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维护中蜂正常繁衍,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7.建立长效保障体制,推动中蜂产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了组织架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着力培训职业蜂农,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培育市场。

成效

(1)通过养蜂,户均增收5000多元(合741.55美元)。五峰县在2016年中蜂养殖规模达到24233群,蜂蜜产量达到6.5万千克,其中1211个贫困户共计养蜂9261群。2017年,新增中蜂12486群,全县中蜂养殖规模达到36719群,蜂蜜产量达到15万千克,其中1738个贫困户共计养蜂14327群。2018年,新增中蜂19411群,全县中蜂养殖规模达到56130群,蜂蜜产量达到25万千克,其中2008个贫困户共计养蜂17999群。全县脱贫摘帽前,预计有3500个贫困户可以通过发展中蜂产业脱贫,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合741.55美元)。

(2)依赖自然的发展观念逐渐转变,形成了生态保护和减贫共生的理念。系统、全面安排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的中蜂养殖业逐渐代替了传统养殖业等生态破坏型经济活动,助推贫困户走上了生态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健康高效养蜂路子,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区域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中蜂产业扶贫模式的运用,提高了农户蜜源植物种植的积极性,调整了产业结构,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当前,五峰县中蜂产业、特色加工业及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已得到了长足发展。

真实故事

五峰县仁和坪镇桥梁村的伍学凤,因丈夫和孩子的离世成为村里的极贫户。2017年5月,她通过国家金融扶贫政策获得了5万元(合7400美元)贴息贷款,从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购回了30群中蜂。当时,正是分蜂的季节,不到一个月,伍学凤的蜂群就增加到58群。随后,合作社又上门回购了18群,并按每千克240元(合35.6美元)的价格收购了140多千克蜂蜜。伍学凤因此获利3万余元(合4400美元)。

经验与启示 

1.生态保护和减贫可以共生,绿水青山能够带来金山银山

五峰县通过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发展中蜂产业,改变和扩展了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还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从这个角度看,生态保护和减贫可以共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的农村减贫而言,关键是要使减贫途径符合生态环境脆弱与生物多样性富集的资源环境特点,依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扬长避短,在可持续利用原则指导下,开发地域特色鲜明的生物资源性产业,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行动,在行动中巩固、提升理念并形成发展共识。

2.参与式扶贫方式增强了贫困户的发展意识

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关键是要通过创新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让当地居民在参与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提升能力、增加收入与改善生活环境。

3.通过减贫反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的可持续

中蜂产业的发展在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工作矛盾的同时,与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结合,利用科普旅游等反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也可增强生物资源保存能力,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加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管理,实现从索取生物多样性资源到反哺保护共生互惠的转变。

文章来源:《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

《全球减贫案例集》简介

2018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7家减贫权威机构首次联手,向全球减贫和发展领域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征集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的成功实践。现已开展两届活动,由7家机构组建的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优秀案例216篇。《全球减贫案例集2021》从首届活动的110个最佳案例中精选出40个案例汇编成集,在“2021全球减贫伙伴关系研讨会”上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