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态脆弱地区往往面临着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两难选择。这已经成为许多地区摆脱贫困的主要障碍。面对不断加剧的沙漠化趋势,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扭转沙漠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已改善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为贫困农牧民开辟增收途径,实现了环境保护与摆脱贫困同步。其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利用生态技术治理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土壤条件,扭转沙漠化趋势;二是提高贫困人口在治沙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贫困农牧民可以通过治沙增加收入;三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优势,有计划地开发自然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为贫困农牧民持续增收创造机会。
背景
科左后旗地处中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腹地,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境内以沙丘、沙地为主要地貌类型。20世纪70—90年代,区域内土地80%沙化,生态体系严重失衡。为了扭转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科左后旗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思想引领下,组织干部群众治理沙漠,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最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项目实施
从2014年开始,科左后旗先后实施了多项措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多种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土壤条件;第二,提高贫困人口在治沙过程中的参与度,实现贫困人口通过治沙增加收入;第三,自然条件好转后,有计划地依托自然资源和禀赋,培育主导产业。经过多年治沙,科左后旗的沙漠化趋势得到遏制,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具体措施如下。
1.多种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土壤条件,遏制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科左后旗面临的主要威胁。为此,科左后旗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积极植树造林,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栽植樟子松、杨树等人工林,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第二,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在草牧场和天然林破坏严重区域实行封禁保护,让退化草牧场和天然林自然恢复。第三,飞播造林种草。在不易进行人工造林的区域,用飞机装载林草种子,撒播在宜林荒山荒沙上,由其自然生长,提高草地覆盖率。第四,对沙化严重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在平缓沙地、坡地栽植乔木防护林、灌木或牧草,形成植被恢复带。第五,实施全域全年全时禁牧,引导农牧民转变经营方式。同时,通过种植优质牧草等措施增加饲草供应,使生态系统修复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六,在沙漠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草原生态系统集中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2.提高贫困人口在治沙过程中的参与度,实现贫困人口通过治沙提高收入
科左后旗充分发挥现有沙地中蕴藏的经济潜力,采取以下措施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第一,吸纳贫困农牧民进入造林企业务工或直接参与苗木起运、抚育管理等工作,增加务工收益;第二,由林业部门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让贫困农牧民参加林木育苗行动,降低政府外调苗木支出的同时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第三,在保证植被覆盖率持续提高的前提下,对合适林木进行加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第四,推动土地流转,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的同时实现规模效益。
3.自然条件好转后,有计划地依托自然资源和禀赋培育主导产业等,为贫困农牧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
在植树造林等措施的带动下,科左后旗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科左后旗培育的主导产业:第一,肉牛产业。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饲草料基地发展肉牛产业,形成了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第二,经济林果产业。科左后旗建成以大果榛子为主的果树基地3万亩、五角枫木本油料基地3万亩、林板一体化基地7万亩,创造产值可达2000万元(合296.62万美元)以上。第三,蒙中药材产业。结合沙地适合蒙中药材生长的实际,建设了50万亩蒙中药材种植采收基地。第四,生态旅游产业。依托传统村落、民居,发展美丽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第五,沙地光伏产业。实施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和村级光伏电站项目,使受益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合444.93美元)。
成效
自2014年以来,生态减贫模式的大规模实施为科左后旗带来以下两个成效。
1.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沙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自2014年以来,科左后旗累计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4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8%,较2002年的11.24%提高了10.44%。土地沙化退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迅速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降低了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贫困农牧民收入获得大幅提升
目前,科左后旗公益林面积188万亩,农牧民每年可以从中获得公益林补贴资金2300万元(合341.11万美元);在农田林网保护地区,受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农作物平均增产15%~30%;综合治沙工程吸纳农牧民进入造林企业务工或直接参与苗木起运、树木栽植、抚育管理等工作,农牧民在生态建设中务工增收5136万元(合761.72万美元),其中贫困农牧民务工增收445万元(合66万美元)。
真实故事
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巴彦敖包嘎查村民莫日根巴吐一家有两口人,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当年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合296.62美元)。2018年,莫日根巴吐将549亩草牧场流转给天麒集团封育麻黄草,流转费每年每亩60元(合8.9美元),期限8年,实现增收32940元(合4885.36美元)。
经验与启示
科左后旗通过自然资源保护实现环境好转、贫困人口增收的做法,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成效明显。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恰当的技术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科左后旗在治沙过程中注意使用最新的治沙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土地沙化严重地区在造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问题。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科左后旗大力引入新型科技,通过营养钵造林、钻孔造林、穴状深栽等造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第二,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参与治沙等生态保护活动增加收入。科左后旗通过提高贫困人口在治沙过程中的参与度,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扶贫开发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良性循环。
第三,生态环境好转后,可以有计划地开发绿色资源,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在生态扶贫的过程中,科左后旗十分注重培育贫困农牧民自身的脱贫致富能力,通过培育支柱产业使贫困农牧民参与森林抚育管理等,为其创造持续增收的途径,同时增加了他们通过自己双手致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