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减贫案例 | 构建多方共建、融合发展的什寒模式

摘要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依靠天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民族风情等独特优势,通过农旅融合、文旅互动,推动形成“政府+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多方共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休闲旅游+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发展的什寒模式,重点发展养蜂、益智、铁皮石斛、农家乐等一批有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业态,加快什寒从“有旅游、有产品”向“有旅游、有产品、有产业”升级,从乡村脱贫走向乡村振兴。

挑战与问题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坐落于琼中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海拔800多米,村庄交通不便,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但什寒村天然在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民族风情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那么如何解决什寒村的交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什寒村的现有资源开发适合其发展的旅游产业、如何解决旅游发展投入所需资金等问题便迫在眉睫。

措施

1.紧扣农旅融合,促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什寒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短、平、快”农业特色产业,种植益智2,600多亩,发展养蜂2,000多箱,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基地+农户”等四种产业扶贫模式,引导成立了群生养蜂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抱团发展。二是加快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成立县旅游总公司,结合什寒村现有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经营“蜂蜜采割”“割稻捞鱼”“蓝莓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2.实施文旅互动,黎苗特色文化有效彰显。

一是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元素。什寒村黎苗文化底蕴深厚,在深入挖掘什寒黎苗婚俗、“三月三”黎苗节庆等黎苗生活习俗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外来文化精华,推动什寒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鲜明、兼具现代时尚感的独特黎苗文化。二是抓好旅游宣传策划包装工作。挖掘黎苗语言文化元素,打造什寒“奔格内”(“奔格内”是黎语“来这里”的意思)旅游文化品牌,使其成为琼中乡村旅游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3.完善旅游要素,村民参与度不断提升。挖掘黎苗传统特色饮食,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经营黎、苗农家乐,打造什寒黎苗特色长桌宴,开发三色饭、竹筒饭、山鸡、野生芭蕉芯、白花菜、鱼茶等原生态特色美食。结合黎苗文化,将黎族的甘工鸟和苗族的牛角等黎苗图腾元素融入民宿建筑,并按公寓式酒店规格对民宿进行装饰,打造民族风情浓厚、简约舒适的“奔格内”民宿休憩场所。引导农户参与乡村游项目开发,大力发展户外探险游、自驾车游、骑行游、户外露营、森林科考等项目。支持农户开发“什寒山珍”系列旅游产品,对铁皮石斛、蜂蜜、灵芝、山兰米等农家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和推销。不定期举办篝火晚会表演原生态黎苗歌舞,引导村民创作水平高、品质精的民俗歌舞,使之成为什寒游客必看节目。

4.创新经营模式,完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产业帮扶方式,推动形成了“政府+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品牌+基地”多方共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休闲旅游+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融合发展的经营管理新模式,重点发展养蜂、益智、铁皮石斛、农家乐等一批有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业态,加快什寒从“有旅游、有产品”向“有旅游、有产品、有产业”升级,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5.注重资金整合,加强旅游配套。以开展交通扶贫为契机,利用什寒山地坡缓、植被丰富、田园景观优美等自然条件,修建进山旅游观光公路和国家步道,配套完善自行车绿道、木栈道、乡村巴士、自驾车营地、指示标识等设施,构建“慢游”的旅游出行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结合富美乡村建设,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大力改善什寒村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道户道、景观景点、文化广场、游客咨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什寒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成效

什寒村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使村民的收入不再依靠单一的种植收入,而是可以通过合作社分红、土地分红、开农家乐、民宿务工等方式增加个人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什寒曾经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46元;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元,较2009年增长了18倍。目前,村庄旅游从业人员已达436人,占全村人口的97.6%。

经验与启示

1.生态保护是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旅游扶贫的重要前提。什寒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为宗旨,以“村民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为基础,不搞大拆大建,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八方来客,实现“增资产、增就业、增收入”的目标。

2.规划先行是基础。规划是行动的先导。坚持把什寒旅游扶贫摆在首要位置,高起点、高标准狠抓什寒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先后出台《什寒村委会联手扶贫规划》《什寒村危房改造实施规划》《什寒村村庄建设规划》等文件,为什寒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3.改革创新是动力。改革是推进“三农”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村民积极利用集体或个人闲置土地、民房或劳务等资源入股企业、合作社,以参股的形式分享农村改革红利,建立了政府、企业、村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自身收入。

4.黎苗文化是依托。在什寒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宣传引导,什寒村民逐渐认识到自身黎苗文化的价值,开始重新审视黎苗婚俗、原生态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加以充分保护和利用,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促进、双发展。

下一步计划

“什寒模式”开创了旅游扶贫新模式,琼中县将持续依托“旅游+”计划,从以下方面着手,不断加以完善。一是硬件提升。狠抓环境整治,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增设非物质遗产展示馆、会议厅、旅游商品展厅等服务功能区。深挖文化内涵,完善什寒村旅游娱乐设施建设,结合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开发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二是软件提升。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切实提升村民素质及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能力,夯实旅游扶贫人才基础。依托当地黎苗文化,加强民族特色技艺培训,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的情趣。强化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管理,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日常规范化管理,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三是市场资本化运作。抓好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利用PPP模式,以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试点为手段,发挥政府指导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优势,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什寒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发和投入,增强什寒的旅游接待能力,提高什寒的旅游服务水平,实现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1世界旅游联盟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简介

2021 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值此之际,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世界银行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开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共同发布《2021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通过世界旅游联盟会员单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各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多渠道广泛征集相关案例。根据可量化的效果、创新性、可复制性、积极的社会影响、可持续性和提交材料质量等标准,最终确定 50个典型案例。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推荐,本书被列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0 周年配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