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乡村发展信息摘要 | 2023年第28期

国际乡村发展动态

玻利维亚:帮助1.9万名农民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在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玻利维亚农村发展和土地部宣布启动一项新方案,旨在提高科恰班巴、丘基萨卡、拉巴斯、波托西和塔里亚省的35个城市共19000多名弱势农民的收入和气候适应能力。该方案总投资达2360万美元,并将根据玻利维亚农业部门综合发展部门计划,优先考虑妇女和青年的参与,以加强其生产、组织和谈判能力,以及获得技术、生产和市场准入的机会。该计划将持续到2027年,农村地区受助者接受的援助将达到项目总价值的70%。

信息来源:国际农业发展基金2023-07-11

尼日利亚:获1.34亿美元拨款,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非洲开发银行将向尼日利亚拨款1.34亿美元,用于支持水稻、玉米、高粱和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该笔资金将通过尼日利亚国家农业增长计划和农业口袋(NAGSAP)实施。根据该计划,26个地方政府辖区内从事水稻、玉米和高粱种植的6万名农户将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交付平台,获得化肥、种子和农药等关键农业投入支持,以提高生产率、家庭收入和生计,从而弥补全球粮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安全挑战等带来的国家粮食供需缺口。

信息来源:非洲网2023-07-13

新西兰:捐款357万美元,加强太平洋地区气候适应能力。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新西兰政府签署了一项357万美元的协议,以确保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地获得水和健康饮食。小岛屿粮食和水项目(SIFWaP)将惠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基里巴斯共和国、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和图瓦卢等国近5万人。该项目总投资为1923万美元,旨在通过改善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营养和水安全以及生计机会,加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消除农村地区的贫困和饥饿。据悉,除新西兰的捐款(357万美元)外,该项目还将由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计划(1165万美元)、项目参与方的实物捐助(234万美元)和四个小岛屿粮食和水项目国家(183万美元)共同出资。该项目将与社区合作,实施一系列气候智能型和营养敏感型措施,包括堆肥、在家禽孵化机、干燥机和水泵中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安装可持续供水基础设施来减少饮用水和农业用水对雨水的依赖等措施。该项目还将帮助当地人重新建立对本地食物的认识,支持家庭更好地准备、保存和储存健康营养的食物。

信息来源:国际农业发展基金2023-07-13

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紧急种子分发行动,援助苏丹农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启动紧急种子分发行动,计划向苏丹17个州超过100万名弱势农民及其家庭提供1万吨高粱、小米、花生和芝麻种子,确保弱势农民能够种植和生产足够的粮食(最多300万吨谷物),以能够在2023年11月至12月的收获季节满足1300-1900万人的谷物需求。该紧急种子分发行动是对苏丹当前主要作物生产季节(2023年6月至10月)紧迫性的回应。目前,粮农组织已向苏丹8个州交付了3.3吨种子,并开始向农民分发。同时,粮农组织还计划筹集9540万美元援助资金,用于多种拯救生命的干预措施,包括向农民提供种子和农业设备,以及保护和补充牧民的牲畜群等,预计将惠及1500万人。

信息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3-07-13

国际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动态

联合国:到2030年,仍将有5.75亿极端贫困人口。7月10日,各国政府、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齐聚联合国总部,出席经社理事会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听取有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的最新进展报告。论坛以《2023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和《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特别版》为基础,深入审查五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是: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及其与其他目标的联系。《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特别版》显示,新冠疫情使数十年来在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首次出现倒退,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到2030年,仍将有高达5.75亿人陷于极端贫困之中。此外,目前至少有20亿人仍然无法享受到有安全管理的饮用水服务,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构成巨大挑战。

信息来源:联合国网站2023-07-10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全球多维贫困指数2023》。7月1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OPHI)发布最新版全球多维贫困指数(MPI)报告称,在该指数所覆盖的110个国家当中,有11亿人生活在严重的多维贫困中,占其总人口的18%以上。其中,有六分之五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5.34亿人)和南亚(3.89亿人)。近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7.3亿人)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8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报告指出,由于缺乏关于新冠疫情影响的全面数据,评估近期的减贫前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信息来源:联合国网站2023-07-11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23》。7月1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五家机构联合发布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新增1.22亿多人。2022年全世界有6.91至7.83亿人面临饥饿,中位数高达7.35亿。到2030年,全世界预计仍将有近6亿人面临饥饿。报告建议,为有效加强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必须全面把握城乡辐射区域与农业粮食体系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为政策干预、行动和投资奠定基础。

信息来源:联合国网站2023-07-12

国际机构对中国减贫和乡村振兴的评价

多国政要和专家:中国减贫给世界提供重要经验。在7月10日于北京举行的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平行分论坛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助理副总裁萨图·桑塔拉说,该机构见证了中国过去40年在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相信中国有非常多的经验可供分享。缅甸投资与对外经济关系部部长坎佐表示,过去40年里,中国对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作出了近四分之三的贡献,各方应向中国学习减贫经验。印度孟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前主席库尔卡尼认为,中国在过去40年里让约8亿人成功脱贫证明,彻底消除贫困并不只是梦想,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表示,中国这40年来快速发展的经验可以成为非洲脱贫的重要“路线图”。非洲联盟驻华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也认为,全球发展倡议对非洲政府制定发展和减贫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7-10

巴基斯坦专家:中国脱贫之路是一种宝贵的知识源泉。巴基斯坦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穆罕默德·阿西夫·努尔在7月5日举行的“中国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经历的脱贫之路可以说非同凡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加上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持续的努力,使中国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数亿人摆脱贫困。这一卓越的成就对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宝贵的知识源泉。中国扶贫取得成功的关键路径,包括全面的社会政策、农村发展举措、针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专项投资,以及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等。借助南南合作的力量,从中国成功脱贫的实践中学习经验,并根据自身的特殊国情加以调整,可以为巴基斯坦及其他地区有效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7-12

IPRCC

主       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承       办: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联系电话:010-84419631

邮       箱:zwjpxxzy@ipr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