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山沟沟,“长”出一条电商供应链

一条高效运行的电商供应链,已经延伸到西北地区的山沟沟里。

甘肃陇南市宕昌县,新寨乡普光寺村的梅花椒密密匝匝、红艳如火。

正值采收时节。一大早,椒农们就开始采摘梅花椒,然后装车运到村里的电子商务服务站。晾晒、加工后,来自陇原大山的梅花椒,摘下不到10天,就通过订单式销售送到各地消费者手中。

今年上半年,普光寺村农特产品电商收入超过130万元,宕昌县电商完成销售额1.38亿元。

不就是开个网店,把农产品放上去卖吗?最初做电商,回村创业的许志杰也这么想。干起来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想产品更丰富、发货运输更及时、把品牌叫响了,咱得搭上链。”许志杰说。

山大沟深,不论是加工、运输,还是吸引客商考察,先得完善交通条件。

“不久前,村里又硬化拓宽了两公里多的村道,运输方便得很。”许志杰边走边介绍。这些年,通过“四好农村路”等建设,普光寺村全铺了沥青或水泥路,当地村村之间也路路畅通。

同时,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县里支持下,许志杰建起新寨乡电子商务服务站。农产品可以在此储存或寄出,如不需要特别加工,半天就能发货。如今,宕昌县已建成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244家,乡级电商服务站24家,乡镇物流配送率100%。

除一部分直接发走外,更多的梅花椒被运往山下的加工车间。车间建起不到一年,已有两条加工流水线。筛选机、定量机等20多台机器忙碌着,一小时能加工300多斤梅花椒。

“车间生产可以精准对接订单需求。”许志杰说,能加工的不只有梅花椒,还有普光寺村乃至周边乡镇的40多种农产品。加工后的产品通过电商物流渠道寄发。

在许志杰看来,搭上了电商供应链,大家都获益:借助电商平台,农户与销售、物流渠道对接,农产品销售更便利;产地直供货源品质有保障,成本也低,对消费者有好处;加工车间的工人是村民,又增加一笔务工收入。

“志杰,我家的新蜂蜜下来啦,你给上上平台!”同村的许张全找到他。“平台”是小程序上的“陇源纯优质农产品商城”,近百种当地农特产品上架销售。“平台是我开发的,只有把乡亲们的优质产品销售出去,平台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许志杰点开近期销量最大的黄芪茶、百花蜜等类目,更新了产品信息。

梅花椒林里,缕缕椒香扑面而来。许志杰驻足回想,10年前,一斤梅花椒只能卖7元。如今,依托宕昌县域公共品牌“羌源味到”的品牌效应,有了电商渠道,平均一斤可以卖到40多元。

从单纯采摘到发展深加工,从拓展渠道到创立品牌……农村电商供应链日渐完善,西北地区山沟沟里的农民们体验到了数字经济的甜头。

编辑点评

从枝头到链上,新农人尝甜头

翦稻熟

做好“土”文章,叫响“特”品牌,土特产销售已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网络直播、源头直采……借助电商,农产品原产地与城市消费市场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今年上半年加速上升,6月份升至132.1点。前5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4.7%,增速引人注目。

农产品进城,从田头枝头到电商供应链这“最初一公里”是块短板,特别对于普光寺村这样的小山村。

如今,这块短板正在补上。

要想富,先修路。“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实实在在。2014年至2023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超250万公里,累计解决了821个乡镇、7.06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难题,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电商的发展铺就一条“快速路”。

从枝头到桌头,普光寺村的梅花椒摘下不到10天就能送到各地,除了畅通的道路,还要倚赖我国已建成的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快递网络。产地仓、共配中心和特色驿站等新型网点建设不断下沉,将为农产品电商规模化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手握手机新农具、干起直播新农活——农村电商迅速发展,离不开许志杰这样的返乡创业新农人。今年,商务部、中央网信办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国培育1万名左右农村电商带头人。越来越多熟悉电商的新农人涌现,将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正如许志杰体会到的,农村电商不只是把土特产“搬”到网上,还需要通过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深加工、树品牌提升附加值。随着各方协同发力,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全流程数字化供应链,必将有更多搭上链的农民,体验到数字经济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