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以区域化、专业化引领乡村产业发展

放眼世界,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开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其中,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的澳大利亚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探索经验。

实践探索

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其以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经营为核心,同时兼具规模化发展、信息化引领等诸多鲜明特点,近几年来取得了稳步发展与显著成效。

统筹协调乡村产业区域化分工。澳大利亚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及气候特点,以农牧业为核心,将全国乡村产业分为高度集约化生产带、耕牧兼营带、牧业带三个区域带。充分利用地区自然条件优势,分区域发展优势乡村产业,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一定程度上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

高度重视乡村产业专业化发展。澳大利亚的专业化经营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畜牧业和种植业均采用机械化生产,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澳大利亚秉持环保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建立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利用自身自然资源和地域优势,在农业生产、农产品监管及销售等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例如推广应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同时重视有机食品的生产,建立专门的有机食品研发机构,让有机食品能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消费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切实保障乡村产业规模化经营。作为世界上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农牧业用地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超过60%,其农牧业用地中有90%是天然草场。澳大利亚不仅拥有大规模的农牧业用地,而且特别重视农民机械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二者共同促进了农牧业规模化发展。澳大利亚的农牧业是以农牧场的形式经营的,农牧场规模较大,全国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用地约为3060公顷。

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信息化引领。澳大利亚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运用智慧育种新设备培育大量优良品种,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远程监管、高效施肥、精准灌溉等目标,推动农牧产业的智能一体化。

趋势研判

乡村产业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实行区域化布局,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扬长避短,在资源禀赋较好地带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同时大力扶持自然条件较差区域产业发展,培育适宜的新产业新业态,既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又避免了产业产品同质化竞争。

推动专业化经营,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农业机械化、绿色化发展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专业化经营的显著特征。在市场、政策和科技等因素驱动下,需要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专业化经营、融合化发展,拓展农业产业向二三产延伸,实现乡村三产融合发展。

加快规模化发展,完善经营管理体系。依托科技创新,有针对性地扩大优势产业种养规模,完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升经营收入。

坚持信息化引领,提升综合生产效率。引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技术设备,发展乡村智慧农业。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政策启示

在总结乡村产业发展实践探索,研判乡村产业发展国际趋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把握国际乡村产业发展态势,立足中外乡村产业发展差异,推动我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对产业区进行分区定位,提高乡村产业规划编制的质量和实效,加强规划引领,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优势农业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打破地区资源的壁垒,调整生产要素流动,优化产业结构配置与区域布局。

推进乡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同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以数字化、信息化、机械化的研发推广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多措并举,实现乡村产业降本、提质、增效。

健全乡村产业强农惠农富农新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乡村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产业新业态潜力巨大,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联农带农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产业、就业两大抓手,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推产业,协力推进乡村产业强农惠农富农。

作者:宋嘉豪、张巧灵,单位为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国家粮食安全与天府粮仓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