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的贵州乌江畔,坐落着化屋村——一个曾被称为“悬崖下的村寨”的苗族村落。昔日攀悬崖出行的村民,如今用苗绣织就致富路,在家门口笑迎八方游客。从“贫困孤岛”到旅游热土,奇迹如何诞生?跟我们一起探寻“悬崖村”蜕变背后的故事。
Once cut of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by cliffs, villagers of Huawu in Guizhou used to climb dangerous paths just to leave home. Today, they weave prosperity and happiness with Miao embroidery from their doorsteps, welcoming tourists from far and wide.
Discover the incredible story behind this cliffside village’s climb out of isolation and poverty.
乌江的晨雾还未散尽,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的苗族绣娘杨艳手中的银针在靛蓝蜡染布上轻盈跳跃,在她背后是一副天然的水墨画卷。
来到这里的游客很难想象,这处被绝壁环抱的“悬崖村”,二十年前还是靠攀岩出山的贫困孤岛。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奇峰绝壑,壁立千仞,是化屋村美丽的一面,而它的另一面则是偏僻和闭塞带来的落后。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63.6%。
在驻村干部杨国奇看来,美丽而贫困是老天爷给化屋村出的一道命运的难题。
化屋村三条“手扒岩”全长7.2公里,曾是化屋村通往外界的唯一方式,村民赶集需手脚并用爬两个多小时。曾经,全村近六成村民靠外出打工糊口,杨艳和丈夫也在其中。
转机始于2017年。34户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离了麻窝寨,住进牛角飞檐的青瓦白墙小楼。现在,新修的公路开车10分钟就能到乡里。
如今,25家民宿、40家农家乐沿江而建,如繁星点缀山崖,露营、攀岩、滑翔伞等体旅项目吸引游客,2024年化屋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手扒岩”已然改名换姓为“苗族迁徙古驿道”,供游客和徒步爱好者徒步。依托旅游,化屋村的黄粑、黄牛、黄姜“三黄”产业也被带动起来。现在,化屋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可干。
站在乌江畔远眺,青山叠翠、碧波荡漾,这片绿水青山,正在见证着一个村庄发展的智慧和民族交融协调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