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弘德村变迁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答卷

曾经,刘克瑞一家生活在宁夏固原张易镇毛套村,地处西海固的核心。

那时的西海固,土坯房、土炕是标配,吃水靠人背驴驮,往返几里地排队等水是日常。种十几亩旱地,“靠天吃饭”是唯一指望——雨水好的年景赚七八千,遇上旱年颗粒无收。

几十年过去,黄河水依旧日夜奔腾。这片曾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的姿态,向这个时代,交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厚重答卷。如果说,热播剧《山海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人民摆脱命运、追寻幸福的动人故事,那么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弘德村,这个故事的真实版本,每天都在上演。

从“穷山窝”搬到弘德村,刘克瑞的人生轨迹,与数百万西海固人民的命运一道,因一场伟大的生态移民工程而彻底改变。

“走出大山,才能看到天。”这是西海固人民祖祖辈辈的渴望。“走路要绕,吃水要打,穷山沟拴死人。”他回忆道,“水比油贵,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那段岁月的真实写照。

挪出穷窝,斩断穷根。

在国家政策的擘画下,一场规模宏大的生态移民开始了。这并非简单的“挪窝”,而是一次系统性的社会重构。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移民新村,红砖白墙,水电暖网一应俱全。学校、医院、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同步配套,让移民群众一步跨越了百年。

“搬出来那天,看着新房的钥匙,手都是抖的。”刘克瑞说,“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水哗哗地流,心里才觉得,根,要在这里扎下了。”

这场伟大的迁徙,不仅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更让曾经不堪重负的南部山区得以休养生息。如今,西海固的山川,正在重新披上绿装,生态的“颜值”与群众的“笑脸”相映成辉,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安居,只是第一步。乐业,才是长久之计。

“发展富民产业”始终是西海固脱贫攻坚战的主线。弘德村的村民们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致富之路。

这里的土地,曾因干旱而贫瘠,却也因光照足、温差大,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宝地。在东西部协作机制的推动下,来自东部沿海的资金、技术、市场,与宁夏的资源禀赋紧密结合。

曾经“看天吃饭”的农民,如今成了产业链上的“新农人”。刘克瑞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他又用贷款入股村里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并把个体养殖的牛以股份分红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从“放牛娃”变成了“牛股东”。合作社采用标准化、智慧化养殖模式,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控牛只健康。一头牛的附加值,比过去散养高出数千元。

如今,弘德村已形成集肉牛养殖、饲草加工、有机肥生产、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村里培育的本土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和冷链专线,直达东南沿海的餐桌。

黄花菜、酿酒葡萄、中草药……在弘德村周边,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拔地而起,带动了数万移民群众稳定就业。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经营性收入、资产分红,群众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四轮驱动”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从尘土飞扬的土路,到通达四方的柏油路;从单一的种植业,到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弘德村的五年,浓缩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史诗,更铺展开了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刘克瑞望着远方,眼中闪着光。黄河水依旧向北流淌,它所浇灌的,不仅是丰收的田野,更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信心与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