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福建地图,八闽大地,山海相依。
从“红绿”相融、老区新颜的龙岩古田镇,到“渔旅”互促、以海兴村的东山澳角村,再到鲜花满园、全域蝶变的厦门下陈社……灼灼海风吹遍八闽,乡村振兴锣鼓正酣。
20多年前,之江大地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千万工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之一,福建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着墨落笔,探索走出一条山海兼备、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千万工程”经验究竟该怎么学、如何用?近日,记者踏访八闽大地,访老区、进渔村、下农场,力图解悟福建向深向实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探寻福建乡村拔节生长背后的动人故事。
红魂绿韵 激活老区发展路
“千万工程”从来不是千村一面,如何因地制宜走出各具特色的富民强村之路?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走进闽西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一场以“红+绿”融合为牵引的乡村变革,正在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悄然发生。
古田镇党委书记梁尚荣介绍,古田镇竹岭村曾面临着许多乡村共有的困境:空心房、危旧房遍布,发展空间受限。为破解这一难题,古田镇创新旧村改造机制,做实做细群众工作,乡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如今的竹岭村,流水潺潺,郁郁葱葱,茂林修竹掩映着白墙灰瓦。与流水声一同传来的,时常有研学团队的欢声笑语。竹岭村地处古田会议会址AAAAA级红色景区和梅花山生态旅游景区的连接部,近年来加力发展红色旅游,2024年接待研学人数13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00多元。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上杭县才溪镇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以乡村振兴产业孵化中心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位于才溪镇溪北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孵化中心,灵芝、蜂蜜、珍珠番茄、山茶油、红菇等土特产琳琅满目。“村党支部要发挥‘火车头’作用,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重要出路。”才溪镇党委书记高晓娟表示,才溪镇探索出“支部领办、人才创办、基金帮办、供销助办”的“四轮驱动”孵化模式。2024年,全镇特色产业产值已达1.1亿元。
产业振兴、群众共富,既要“广引智”,寻找引进振兴力量;还要“深挖潜”,念好“育”字诀。
炎炎烈日下,台胞管宥杰在辣椒田里忙碌。看中了才溪镇优越的梯田地形和政府“拎包入住”式的扶持,管宥杰和众多台湾青年来到当地,在山沟梯田上种植火红的“宝岛美人椒”,不仅为乡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也为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搭建了新的桥梁。
走进才溪泉誉家庭农场的鸵鸟养殖基地,返乡创业的农场负责人刘晓泉正在给鸵鸟喂食。“我们鸵鸟养殖基地去年实现年产值近60万元,预计每年可为村合作社增收8万元左右。”
高晓娟表示,近年来,才溪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以共富机制为引领,不断探索和实践,成功打造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才溪样板”。
耕海牧渔 探索海岛共富路
作为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吃水用水难”曾是长期制约东山县发展的一大痛点。东山要发展,必须打破“缺水”魔咒,摘掉发展的“紧箍咒”。
自2006年开始,东山县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建设。经过多年奋战,东山县61个建制村在2011年实现通自来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东山水资源缺口不断扩大。如何提升城乡供水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喝好水”的需求,成为一个待解难题。
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东山县通过建设跨海管道,从诏安县龙潭水库跨海调水,实现东山县双水源保障。2021年,更是建成了全省首个“智慧水务”数字化管理平台,东山百姓吃上“安全水、放心水、稳定水”。
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东山县便能心无旁骛地做好“海”的文章。
作为典型的海岛村,东山县澳角村将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传统渔村的“讨海”生活,升级为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实现了从传统渔业到现代海洋经济的“蓝色突围”。
与此同时,新兴业态也齐头并进,海鲜销售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飞跃,117家电商带动600多人就业,年销售额达3.5亿元;海景民宿则将普通民房改造成41家特色民宿,营造出“凭栏观海景,依枕听涛声”的惬意生活。
与澳角村的产业驱动不同,樟塘镇南埔村则上演了一场文创激活古村落的“变形记”。近年来,南埔村紧抓旅游产业东风,以整治人居环境、盘活闲置老宅等为抓手,吸引文创青年成为新村民、新农人,推动南埔村传统古村落提质增颜,20余栋老厝被改造盘活。
如今,南埔村一改往昔“猪圈脏臭、杂草丛生”的破败凋敝,茶艺、咖啡厅、民宿、生态田园等新兴业态遍地开花,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带火了乡村文旅经济。南埔村200余名村民,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要素融通 走好城郊融合路
车过海沧大桥,厦门湾的咸咸海风拂面而来。厦门市海沧区地处城乡融合发展交汇区,作为服务于城市又不同于传统农村的地理空间,如果找不准自身定位,极易陷入不城、不郊、不农的尴尬;反之,如果找准振兴路径,成功化身城乡融合的桥梁纽带,则会加速助推城乡双向互动、美美与共。
在海沧区新阳街道一农社区下陈社,一场以“整村运营”为核心的实验正在进行。这里曾是国营厦门市第一农场的一部分,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漳州,距离厦门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
“乡村振兴不能仅靠农业农村部门单打独斗,必须有效地将城市的优质要素导入乡村。”国营厦门市第一农场场长、一农社区党委书记姚聪明说。下陈社首先通过国营农场将185亩零散土地集中流转,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扫清了障碍。随后,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沧江数旅,将整个村庄视作一个综合性的“农村万达广场”来运营。
沧江数旅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将现代花卉基地、土壤改良公司、本地特色小吃等多种业态整合在一起。他们利用强大的互联网矩阵和短视频进行推广,曾在1个月内就吸引了5万名游客进村,让这个小村庄迅速“出圈”。
“以前我只是个路边摊主。”经营“阿豪五香”的村民阿豪兴奋地说,“现在通过线上订单,每个月能有1.3万元的收入。村庄不仅颜值大有提升,整体运营的推进让村民都有钱赚。”
“积极开展引客下乡活动,以城区居民为对象、以各种活动为牵引、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偏远乡村为优先、以运营主体为依托,着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协调督导处处长柯伟阳表示,厦门市用好“以城带乡、引客下乡”机制重要抓手,推进厦门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在不远处的祥露社区,则充分展示了壮大集体经济的“厦门智慧”。作为一个曾经传统粗放的城中村,祥禾广场作为社区的首个集体经济项目,不仅创新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模式,更采用了创新的“村企合作”模式。
村庄以土地入股,合作企业出资开发,土地及地上建筑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在17年的成本回收期内,企业每年向社区固定缴纳300万元;回收期满后,项目收益再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让村民在零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了低风险的稳定收益。
祥禾广场从开工到封顶仅用时321天,提前1年竣工,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祥露速度”。如今,这里的酒店入住率超过80%、公寓出租率达到88%、商业街入驻率约83%,成功带动了近百人就业。
从闽西老区的“红绿交响”,到东山海岛的“蓝色蝶变”,再到厦门城郊的“金色探索”,是一以贯之的顶层设计和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牢牢把握“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的重要要求,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走出了一条山海兼备、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