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民生工作,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重要指示,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百姓的就业增收、衣食住行,一桩桩、一件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在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我到地方考察,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解决。”“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要建立统一监测、分类帮扶机制,把民生底线兜牢。”这些枝叶总关情的温暖话语,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要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今年是过渡期最后一年,过渡期以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健全,确保了每一位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都能及时获得产业帮扶、就业扶持、医保补贴、就业补助、公益性岗位等支持,在兜牢底线的同时持续增进了脱贫人口的民生福祉。曾让习近平总书记揪心挂心的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阿土列尔村,整体搬迁后实现了告别藤梯、走下钢梯、走上楼梯的“三级跳”,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实践。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也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能在城里实现安居乐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则让留在村里的农民通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能够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云南省嵩明县山脚社区,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起了社区医院与学校,发展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让村民过上了“就业稳、服务全”的好日子,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注脚。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还要遵循“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原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特别关注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和低收入群体的民生福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答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